文/王志刚
最近,被所谓的中年危机焦虑着,尽管我是一个标准的85后。但是,仍然抵挡不了内心深处对时间的无依感、对世事的慌张处。
恰好,昨天在【得到】APP中听吴伯凡老师在讲认知。第一次被认知这个概念洗脑,是源于猎豹CEO傅盛的认知三部曲,其中提到认知的三个不同维度,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认知的不同应用场景。昨天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是“常在河边走,便有望海心”。
曾经风靡一时的一万小时定律,后来陆续出现了多种版本,特别是有很多业界大咖深入剖析了一万小时的核心概念,不是简单的动作重复与时间叠加,而是一种递进式的迭代。所以后来再谈到刻意练习与一万小时定律之时,大家都会将精进与迭代的因素考虑进去。
然而一直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前提,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时间,永远是线性增加的。但是在时间的基础上,很多事情就会呈现不同的增长和累积方式。有些是指数级增长的,有些是量数级增长的,有些则是与时间一样呈现线性增长的。
不同的维度之间,不同的事情之间,有转换的间隙和可能性。抛开所有的生物性成长不说,单就在认知模式上的成长线条,就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果。而且由于认知模式的不同,会直接构成截然不同的结果。
佛家常讲的顿悟,其实也是需要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从而才有可能达到质变。任何事情的基本前提是不容易改变或者删减的,一旦没有了最基本的前提之后,很多理论和讨论就会丧失原有的土壤。所以,才有人说,学习游泳的前提是得下水。
人们通常会有一个感觉,年轻或者小时候看的一些小说,等到过了一段时间特别是年龄增长了之后,再重新来读的话,会有很不一样的感受。有时候,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感受。这其实就是两次认知迭代的不同表现,而且是加入了时间这个最神奇的变量之后,认知维度就出现了变化。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大抵如此吧。
我曾经试图寻找内心焦虑的源头,后来想或许还是杨绛先生那句话能够一语中的吧,我最大的问题是读书太少但又想的太多。所谓的中年焦虑,其实核心无非是内心深处的不甘与迟缓的行动力之间形成的一种拧巴。至于那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其实最值得玩味的不是梦想,而是万一。
每天,都敲打着几乎一样的句式,用几乎不曾变化的表达方式在电脑上码下一行又一行。同样,每天以几乎不变的节奏,在两点一线间来回变换,连姿势、语气、神态几乎都是同等的模样。
每次疲惫无聊的时候,总需要找一些各种味道的鸡汤,暖一暖胃、慰藉一下胸膛。现在几乎又可以找到一句话来自我告慰了,那些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河边溜达,其实都是为了获得那颗久违的望海之心。
就如同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那些所有走过的路,都算数》一样,没有错过的无妄时光,所有走过的路都算数,所有遇见过的人都算渡,所有历经过的劫都算悟。
线性成长的特点是显而易见,但是却拘囿于时间,鲜有量级的改变。指数性成长的特点是需要度过一个难捱的积累期,一旦到达一个点之后就会呈现指数级井喷现象。这两种成长模式无所谓优劣,只是因为事务属性不同会造就不同的成长路径。
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具备了望海心的,那些所谓的远大理想,无非是因为看多了河流才慢慢积累起对海的渴望。两者不具备固定的因果关系,但是有相当大的关联性。而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是认知的差异和迭代。
此刻再读这句话时,便无端的多了几分淡然。将无妄与焦虑掰开揉碎之后,在望海之心生成之前,唯有一次次的河边踱步思考,才会明白所有的不安其实是没有找到俯下身段的勇气而已。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