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68
庄子对这种多样的存在形态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分化的世界破坏了真实的存在图景,由此产生各种形式的问题,诸如普遍标准阙如、是非“樊然殽乱”,等等,通过批评以上现象,庄子试图从一个方面论证回归原初统一形态的必要性。
这一进路以齐物为其出发点,显然未能摆脱思辨的趋向。从价值的领域看,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植根于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之中,而非源于思辨的设定,对此,庄子似乎未能给予必要的关注。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17e3ae7bb4ab347e.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1685d3e8c4dc37b0.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f9e1b6930d71809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7094616485488be3.jpg)
【原文】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释义】本段首先谈到利害的问题。在世俗的世界中,利和害一般都为人们所关注,利害也属于前面提到的价值领域的问题,知利知害,都涉及价值判断。“至人”和“真人”、“圣人”在庄子那里常常是互通的,指超越常人的人格之境。
在此对话中,庄子首先用比较夸张的形式,描绘了“至人”的存在的特征,包括不怕水、火,不惧雷、风,甚而能乘云驾月,并不为生死所动。这种描述一方面带有寓言化的特征,并不一定是对真实人物的刻画,另一方面,从思维方式看,则试图引导人们超越寻常的思维路向而达到某种认识上的洞见。
在通常的理解中,对利害和名利等问题的考虑,很难跳出习常的逻辑思维模式。超越常人的思路,往往需要借助不同寻常的存在境遇,在一定意义上,庄子对一些人物所作的神话般的描述,也意在将其置于超常的背景,由此引导人以不同于日常习惯的思维路向来思考问题。当然,从实质内容看,这里又包含把“至人”加以超自然化的趋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5302647/38c7f44c94cc38c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