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大宝三岁的时候,变得很爱发脾气,会因为很多微不足道的原因摔东西,摔了还不解气,跑过去捡起来再次狠狠地砸向地面,那激烈的动作和不顾一切的架势,真让人搞不懂那小小的身躯,怎么装得下那么大的愤怒。这时如果有谁对他稍加指责,他就开始哭得歇斯底里。
我曾经为自己生了个脾气这么大的孩子深感无奈又无比担忧。
直到最近读了一本书《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才明白孩子表层的问题背后肯定有着深层的情感原因,我回想当时的情景:小宝刚刚出生,大宝心里肯定产生了很多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可我们并没有理解关注过他的情绪,使得他通过发脾气来寻求关注,缓解焦虑。
面对孩子的问题,真正成熟的父母会这样做《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作者本意是写给心理咨询师同行的,但读完我深深觉得,最不应该错过这本书的,是我们做父母的。本书通过许多翔实的咨询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正确地解读孩子的身体语言,理解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无意识焦虑,从而解决问题。
作者布拉夫曼是英国著名的医学博士,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是他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长达50年之久的经验之作。
这本书从表面看是布拉夫曼博士亲身经历的24个咨询案例依次排列,咨询过程如实呈现。这些案例中年龄各异的孩子们面临着诸如尿床、做噩梦、咬人等五花八门的症状和问题,布拉夫曼博士满怀着医者仁心,通过仔细观察和询问,凭借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抽丝拨茧,最终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帮助孩子们察觉出了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无意识的冲突,从而让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但这些案例背后含着两条暗线:一是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最先应该做什么。二是如何根据孩子的外在表现去解读他们的内心焦虑。
我们作为普通父母,能从这本书里面学到些什么呢?
看见孩子的情绪,比看见孩子的问题更重要。
我们习惯着眼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一次次纠正他们,可孩子真正需要的,却是我们能破解他们的这些身体语言,看到他们内心的诉求。
八岁女孩简的案例印证了这一点,简经常头痛,感觉有光线和水流穿过脑袋,还尿床。布拉夫曼博士通过一系列的交谈和解读简的画作等方式,发现简是因为妈妈再婚了,害怕失去妈妈的爱,所以用身体不适来表达痛苦,以获得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妈妈很惊讶,见丝毫没有表现出这种担忧,可布拉夫曼博士看出,简是一个极其注重妈妈评价,很难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的女孩,她会迎合妈妈对自己的错误理解,但其实这种理解跟自己的感受并不一致,因此内心遭受着扭曲和痛苦。
另一个三岁的男孩马克非常缠人,经常呕吐。布拉夫曼博士在咨询中指出马克之前失去了妈妈,担心也会被爸爸和奶奶抛弃,在无意识中相信自己有这样的症状,可以确保爸爸和奶奶会一直照顾他。
后来父母改变了对待他们的方式,这两个孩子的症状也逐渐消失了。
我国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也提到过类似的现象:一个孩子因为某些原因害怕去幼儿园,开始反反复复生病,父母积极带孩子治病,帮孩子增强体质,结果却极不理想,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关注了孩子的情绪,找到并解决了她不愿去上幼儿园的原因,孩子的疾病不治自愈了。
当然,并不是孩子在装病,而是当无法表达自己情感需求的孩子发现某些症状或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注意,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他们的潜意识就会一再重复来减轻自己内心的焦虑。
秋叶大叔也说过: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父母只有理解了孩子的言语和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才能真正接近孩子,看见孩子,也才有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面对孩子的问题,真正成熟的父母会这样做解读孩子的情绪,让他更好地觉察自己的内心焦虑,就是在帮助他解决问题。
在读《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八岁女孩詹妮弗的故事印象非常深刻,珍妮弗滥用药物,经常做噩梦,布拉夫曼博士只是通过解读她的画作,帮她明白了自己的噩梦暗示的含义后,珍妮弗的噩梦就消失了,布拉夫曼博士说他自己对这一点也感到非常惊奇,但事实就是这样,当一个人能够了解自己的无意识信息时,他的噩梦和其他许多情感压力就会迅速消失。
另一个三岁的女孩安琪拉出现过进食困难,有“苍蝇恐惧症”,经常做噩梦。在咨询中,也是在布拉夫曼博士帮助安琪拉明白了自己的梦境是什么意思,用语言明确表达出了她的恐惧后,安琪拉的症状大为减轻。
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很多时候,我们极其渴望能有个人听我们倾诉烦恼和悲伤,我们并不指望他帮我们做什么,只是单纯希望有人愿意倾听我们,理解我们,当诉说完了,压在心头的重负也被卸下来了。
布拉夫曼博士以很多令人信服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他们就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而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孩子饱受折磨的身体症状基本都会不可思议地消失。
孩子真正需要的,只是父母能够理解他们的感受。
面对孩子的问题,真正成熟的父母会这样做如何正确地解读孩子的身体语言,理解孩子的感受呢?《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
觉察父母自己的状态。
布拉夫曼博士在每次咨询之初,都会详细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及其父母的工作生活状态,因为他确信:孩子和父母属于一个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体系,孩子的问题会极大地受到父母的观念、态度、言行及亲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有强烈的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意愿。
布拉夫曼博士用讲小男孩杰里米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孩子觉得对方愿意聆听和理解,那他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他的感受。
对孩子的言行和状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
布拉夫曼博士随时准备着寻找跟症状有关的线索,帮助解读孩子的认知和感受,所以当三岁的保罗在玩火车游戏时,布拉夫曼博士敏锐地抓住了其中的暗示意味,准确地解读出了保罗想传递的信息。
灵活选用多种工具。
如:启发式问题,绘画,游戏。
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和交谈,让孩表达出他们潜意识中的焦虑。
布拉夫曼博士会在咨询室摆放各种玩具,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
让孩子随意地绘画,是布拉夫曼博士频繁使用的方法。
面对孩子的问题,真正成熟的父母会这样做布拉夫曼博士相信: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如果我们能满足孩子被人理解的需求,弄清孩子的问题背后的情感因素,就能让孩子的问题得以消除或解决。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子聊聊内心冲突》一书用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案例告诉我们:解决了深层次的原因,浅层次的问题往往会自动消失。
书中一位妈妈说过一句令人动容的话:我很高兴现在已经把问题抛在身后,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他的难题,而非不顾他的焦虑,把社会认可的行为强加在他身上。愿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能以这句话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