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疑惑,二战前期,英法盟军30余万被德国大将古德里安逼退海滩,眼瞅着就要被装甲兵团干掉,希特勒,却突然停止进攻,这是为什么呢?
史学家们众说纷纭,没有一个观点可以让我信服,诺兰来了,希望这部电影能给我一个解释。
《敦刻尔克》走了诺兰一贯的烧脑风,让你不是一眼就能看懂,故事分为三条线展开,时间序列前后参差,同一时空里,不同人物的视角以不同的次序展开,时而地点在英国港口,时而在敦刻尔克失落的海滩,时而在天空的喷火式战机,时而在皇家海军的军官。
影片没有出现太多的敌军,也没有太多的友军,更没有大场面的撤退,连一个露脸超过两秒钟的女主角都没有,但是电影看完,依然给我深深的感动。
“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是德国空军的王牌,不管是武器的性能,还是俯冲时候那尖锐的轰鸣,都让盟军闻风丧胆。电影里,斯图卡如梦魇般不断出现,成为影片的大反派。
如同红花会总舵主,红楼梦王熙凤一样,出场方式都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诺兰做的干脆,直接以声音代替了人物本身,真正看见喷有铁十字的飞机压根没几次。
但每次出场,都让人肝颤。强大的重低音,让观影的耳膜感同身受,轰轰隆隆如同死神来临。节奏愈发紧张的背景音,配上脚步加速的盟军,让斯图卡像黑夜里嗷嗷叫的狼,看不见,却感觉很可怕。
剧情的前进,好像就是为了给“斯图卡”正名,轰连接桥,炸沉军舰,士兵们脸上恐惧的眼神,让这位大反派看起来无比牛比。
岸上士兵们遇到了他,集体卧倒,英国的绅士们让伤员先走,井然有序的排着队,还趁机怼了一下亡国的法国人。三位喷火式战斗机菲行员遇到了他,上去就是一顿胖揍,最后只有一个人活着离开,被英国来的老船长救下。
老船长代表祖国,满载战士打靶归来,走出船舱,一边看着迫近的斯图卡,一边指挥儿子掌舵,想要避开俯冲的炸弹。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快没油的喷火式战机从蓝天草丛里突然跳出,一波操作残血反杀。
但这位飞行员却由于燃料耗尽留在了敦刻尔克,成为德军俘虏。此时影片结束,残阳如点燃的战机,也如战机名字一般喷着火焰,血色染红海面与沙滩。
这是一场英国全民出船救盟军的故事,老船长不是皇家海军,也不是公爵伯爵,只是一介平民,在家国情怀面前,他和儿子为了祖国,自发前往战争前线救援。他的伙计被救上船的士兵无意间推下船舱,最后死去。但这个秘密,他和儿子一直没告诉那个士兵,士兵悔恨问到,他俩皆相视无言,复杂的眼神里充满着悲天悯人。
《敦刻尔克》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里了,德军的厉害、皇家海军与人民的救援都显得不足道哉,影片散去,老船长与儿子的眼神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
影片色调有些暗哑,像深厚复杂的感情一样,藏的深。推荐大家在看之前,最好温习下二战史,很多diss饱含深意,难看出。

不解之谜:希特勒为什么让装甲军团停止进攻呢?其实诺兰也不知道,或者不想表达这个问题,只是只言片语的说了句德国的坦克金贵,让空军来就够了,跟没说一样。
所以我还是不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