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我初一遭遇成绩滑铁卢时,就已学会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成鸡汤书籍补给能量。我缩在桌子底下,被保尔·柯察金感动的热血沸腾,攥紧了拳头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让偏心老师见鬼去吧”。十八岁遭遇未来迷茫时,每天兢兢业业刷知乎,看到好的方法就模仿践行,由于急于求成,全都半途而废。
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我步入职场。工作接触到各种创业者、各行人物,他们都很有故事,我特别爱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分享人生经验。边听边默默囫囵吞枣吞下。遇到感兴趣的人,不光听道理,还看他们看过的书,学习他们学过的东西,模仿他们的好习惯——总而言之,对“学习”特别有敏锐度。在“吸收道理”时,也同时输出着“道理”,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在日记里自称“鸡汤附体少年”(没错我性别女)。
也许是到了某个临界点。终于有一天我受不了了。我发现自己听了那么多大道理、复制了那么多优秀习惯、侃什么都头头是道,却无法坚定的做出抉择。我总是左右摇摆,犹豫不定,迟迟无法下一个决定;即使决定了,我也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我强烈羡慕那些很清晰自己要什么的人,我要么自我怀疑,要么轻易被他人说服。
如果“知道”和“做到”是两条腿,我“知道”这条腿高大粗壮,“做到”这条腿细弱瘦小。这两条腿站着左右晃,一走路就立仆。
由于这样的经历,后期我极力避免和人谈论理论,带着点矫枉过正的务实。有人问我,“你的世界观是什么?”我说,“我的世界观,就是不和人讨论世界观。”
我倒很愿意聊点实在的东西,关于生活的体会、自我的发现、个人的成长、或工作生活家庭爱情的牢骚,但如果是某本书的理论、某种课程的理论、听来的理论,没有自己切身体会的内容,一概不聊。
再往后,由于各种机缘(主要是身心灵探索深入和工作生活碰撞冲击),我一步一步自我确认、认知自我,认知“人”的心智模式。终于,在做第16个“心理个案沟通”时爆发了。这16种思维模式、16种灵魂、16种人生令我惊觉:我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
这位“鸡汤附体少年”,悲哀的发现绝大部分“鸡汤”纯属胡说八道。而这些“意见”却牢牢的束缚了自己——就好像这16个被自己思想信念束缚的人。
不,并不是指他们差,事实上什么人都有,年轻姑娘、中年妇女、成家立业的男人,他们身处各行各业,有职员有管理层也有企业家——在思想束缚面前,问题不在于你有没有被束缚,而在于被束缚了多少。
那一刻,带了二十几年手铐脚链的囚徒脱下桎梏,感受到重获自由的喜悦和可能性——其实只是将手铐脚链换成了铁笼。
再回头看那些“言论”,我发现它们并非全部错误,有些是我曲解了。从此释然。既然关于自己没有体会的”言论“,要么错误,要么真假难辩,要么曲解,那不如不碰。我就从已知的开始,踏实践行,保持质疑,深入思考,重新开始构架自己的信念与思想之网。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形的束缚,有的是手铐脚链,有的是铁笼,有的是囚房,有的是围墙,有的是围城。我们挣脱束缚,追求思想的自由,独立的思考。
——然而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自由?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
——可能没有。
我开始对大部分时间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未有过疑问或从未明确表达出来的想法提出根本质疑。主要质疑自己根深蒂固的思想和信念,生活,和身边的人,发生的事。
当我提出质疑和思考时,看到了更为本质的东东。诸如,选择任何行业都需要经营、付出与努力,而大部分人选择的行业是身边人做过的——往往想当然认为,“他既然做那么好,那我也可以。”也就是说,选择的区别不在于“我是否更适合这个行业”,而在于“看起来更熟悉,更有把握,更安全”。这就是圈子。
中国著名的“沙县村”、“超市村”、“垃圾村”就是如此,一个村但凡某个人做某种商业赚钱了,其他人蜂拥而至。渐渐的,整个村都进入该行业。这样的好处在于会激发斗志、以及强大的信心,强大的信心可以激发创造力和自我超越;坏处在于具有局限性,让性格各异的人干同一件事,个体难以最大化发挥性格优势。
如果对此有深刻的认知和思考,去做最符合自我性格优势的事,自我激发强大信心,会生活的更快乐,也更容易做出一番成就。基于这样的认知,我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并从理性思维推断上,自我激发强大信心。
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我也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不懂价值,却把人家呈现价值的方式当做价值去追求,犹如不懂公司根本价值,却模仿该公司文化、产品、行业、营销、管理等。这纯属舍本逐末。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不再轻易被“外显迷惑”,把精力集中在打造根本价值上。
至此,我终于明白自己过往为何在“理论”里晕头转向、举步维艰。因为我没有对根本的认知,而仅仅看到表面,把表面当根本去追求。颠倒梦想,舍本逐末,自然寻寻觅觅,求而不得。
那个姑娘坐在桌子底下,把保尔·柯察金的信念认真摘抄在本子上,也把那些信念套在了自己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往自己身上套的信念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她感到不堪重负,她开始往下脱。
她踏上一条漫长、而喜悦的回归之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