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6点22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大如年”,冬至又被称为“亚岁”,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意思是仅亚于过年。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回的开始。
俗话说:“冬至进补,开春打虎。”冬至阴极一阳生,也正是养生调补的大好时机。一年之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至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冬至是阳气初生的第一天,此时人体内阳气刚刚蓬勃生发,比较弱小,但也是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的节气。如果在这时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来年我们的身体状态将处于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
冬至节气,是一年当中最要命之节气,此节一阳来复,阴阳转换之际暗藏杀机,老人要格外慎重。往往冬至重病跟夏天有关,如果夏天没有充分宣泄,仓廪不空,秋收便收不进好东西,到冬天物质要变化为精华的时候,无东西可藏,等冬至一阳生的时候,无精供给,人就虚弱,甚至会猝死。
冬至养生应以静为主,切忌过于运动出汗,同时,冬至“养心”也很重要,应避免过于抑郁,思虑,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建议多泡脚,多晒太阳。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告诉我们,冬至时节,一定要早睡晚起,以保护我们的阳气。
另外,冬至也是“阴阳大变身”的时候,是人体抵抗力最差的时候,人极容易受寒,也容易生病。冬至养生讲究“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平日要小心保护自己,注意头部、脚部和颈部的保暖,避寒风,避冷水,避生冷饮食。
冬至到来之际,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更不可过度运动。

冬至吃饺子
张仲景是南阳人,著有《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为医官,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本文摘自中渠学堂的《冬至日藏阳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