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一本书·
2019年2月17日 星期天 晴天有微风

《读库1805》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第一篇:《一千五百多种玩具来自垃圾》。这一篇讲了一个印度教育家阿尔温德·古普塔,教会孩子和乡村教师,使用不值钱的火柴、气门芯以及垃圾,利用最基本的数学物理知识,制作玩具、教具、模型,非常令人惊叹。
首先有趣的地方,是阿尔温德·古普塔把一盒火柴的作用发挥到登峰造极——选择火柴,既因为它便宜,还因为它是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具有相对一致的尺寸、大小、长度——于是一个空火柴盒涂上油又晒干后防水处理后,就成了一个20毫升的标准量杯;将这个火柴盒装满水后,它又成了一个大约20克的标准砝码;火柴盒的长度大约5厘米,就成了孩子们认识长度的第一把尺子;而且一根火柴的横截面是2毫米x2毫米,那么一百根火柴可以装满的面积是多少呢?
乡村的孩子没有城市里孩子那么丰富的物质资源,这小小的一盒火柴,成了他们认识世界、度量世界的第一个窗口。这其中好像又有些玄妙的意思:这盒火柴不值钱,却又的确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作品,它好像是一个脆弱又微小的桥梁,把最贫瘠的土地和人类的现代文明联系起来了,这种桥梁,就叫做可能,或者叫做希望。
看完阿尔温德德故事之后,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刘慈欣写的《乡村教师》,多年前看到那部短篇小说后泪流满面的场景,我至今都记得。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但是个体人类的机遇和起点有着天差地别的鸿沟,唯一能够填平这鸿沟的,只有教育,只有知识的传播、智慧的启发,才能让最困苦的个体也有机会享受到人类文明的红利。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人类文明的成绩,不是由最成功、最富裕、最自由的人决定的,而是由那些最贫穷、最困苦、最被束缚奴役的人决定的。
那么我们,作为这份红利的受益者,是不是应该更多地去试着做一些该做的事情呢?让孩子们眼睛里的光不要过早熄灭,让更多的人能够保有希望、为希望奋斗的勇气,以及为希望努力的能力。如果不去做这些该做的事情,最后毁灭的将是我们自己——毕竟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而雪崩的时候,没有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第二个很有趣的地方,是阿尔温德对待玩具的态度,他认为孩子应该保持好奇心,以及对世界的探索,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跟孩子一起玩耍、探索,并且被孩子启发。所以阿尔温德认为,用垃圾和火柴,自己动手做出来的玩具,才能真正让孩子快乐,让孩子有机会去理解身边的世界,自己去总结规律,我深以为然。
我自己,作为一个学核物理出身的科技行业从业者,看到用火柴制作的立体几何模型、用扣子制作的滑轮组,都忍不住惊叹和羡慕——如果当年我学几何/化学/物理的时候玩过这些该多好啊!但是我把这篇推荐给身边的孩子家长时,家长的反应大部分是:现在孩子都有现成的模型玩哪用自己动手去做。
哎,不是这样的。我们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享受的并不是“知道什么”的结果,而是找到路径、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现成的东西给孩子,他应付考试大概没问题,但是不一定能保持那颗时刻好奇、时刻有趣、时刻发问的赤子之心啊!
《别闹了,费曼先生!》里面,说起费曼的童年,他那时候其实也没啥现成的模型玩具,于是人家直接去动手拆收音机、做电路板,九岁还是十岁就被请去给大人修收音机了。而费曼先生的一生,也都保持着这颗跃跃欲试,玩在当下的童心。而我也始终相信,一个在科学或者艺术领域真正的有成就的人,他内心一定是住着一个孩子的。
在这一篇后面,阿尔温德将他那本专门给科学教育计划写的小册子《火柴模型和其他科学实验》,无偿交付给读库印刷,其中有一些内容我觉得非常好,摘录如下:
“真正的教育,第一要义就是:这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教’的。所谓‘老师’,并不是指导员,而是助手,是向导……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成长的灵魂去发掘他自身最可贵的东西,并让这些东西物尽其用。”室利·奥罗宾多如是说。
所有的东西,都要扔来扔去,推倒打翻,或者放进嘴里尝一尝,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它。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理所应当去关注、去探索。最其貌不扬的东西,也可以化出无尽的乐趣。
科学的本质,是一种视角——一种世界观,一种批判地看待世界的能力,一种发现范式、结构、联系、趋势、共性、规律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感知和发现宇宙秩序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科学家。去探索问题的答案,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权利。
《读库1805》的其他几篇也保持了应该有的水准:
《前辈心史》和《出不来那沟》,其实该在一起看。前者是大人物、有知识也相对有能力掌握自己人生的那一群人,他们很值得钦佩,有着非常人的智慧和技能,也作出了卓越的事业;后者是普通人,离开家乡之后,遇到一些人一些事情,于是永远过上了另外一种生活,十四五岁时曾计划过的人生再也没机会实现了。但是在我这个年龄的读者看来,两者有一种命运深处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往前走的人,他们都是我们无法认识、无法触及的人,他们也都是我们想要理解、甚至想要给予一个拥抱的人。人性的可理解与命运的不可理解之处,都纠结在这里了。
《走出深渊》,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篇。走出深渊的故事,却从一个选择走进深渊的男人开始讲起,在一片混乱的救援现场里面,好像冥冥之中有一条内在的线索,把这个真实发生又超出想象的故事讲完。
《疾病如画》,最大的收获是:我是真的爱蒙克和籍里柯啊!《病孩》的美,真是超越时代,蒙克在人生不同阶段画出的相同场景,清晰展现了他艺术成就的发展,又始终秉持着一贯的精神内核,无论从审美还是从情感上,都是艺术家的巅峰。籍里柯的一系列疯人院肖像就更不用说了,他倘若不是英年早逝,该会留下多么伟大的作品?有些画家,从他们所画的肖像里,从他们关注的眼神和皱纹里,都能读出来一种伟大的慈悲,籍里柯就是这样一个画家。
《跨恒星系贸易金融学》和《冰与火的货币》,我天生就怕金融这些,所以囫囵吞枣读完了,读完后收获有两点:1.没学经贸是对的;2.果然不太喜欢冰与火之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