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研究▪性▪学习历史有意思读书写作交流
一场憋屈的战争:节外生枝的内政与外交之二(读晚清史06)

一场憋屈的战争:节外生枝的内政与外交之二(读晚清史06)

作者: 徐徐清风娓娓道来 | 来源:发表于2018-11-13 09:40 被阅读5次
    晚清时局图

    按:莫名其妙地又被删除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懒得争辩,大家看看就好。

    01

    从当时大国关系看,与日本利益交集并有可能冲突的,除了帝国,就是俄国。

    俄国一旦觉醒,就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扩张倾向。俄国首要的目的不是向西,向欧洲扩张,而是面向东方,面向帝国。

    19世纪80年代后,由于俄国在中亚的活动受到英国的牵制和阻挠,俄国于是在法国财政支持下,利用与帝国漫长边境的这一有利条件,直接侵吞帝国大片领土,而且期待将朝鲜半岛并入俄国版图。

    这对俄国有两大好处,一是从陆上和海上对帝国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半圆形包围圈,而是为俄国海军寻找到一个或者多个优良的出海口和良港,让俄国海军有机会有条件在各大水域与列强同台竞技。

    俄国东向,与日本西向发生了利益上的冲突。俄国势力东来,直接受害的当然是帝国,而受到间接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日本。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其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朝鲜半岛,踏上大陆,扩大其生存空间,并逐步在欧亚大陆上与列强角逐。于是,日俄围绕朝鲜便不可避免发生矛盾和冲突。

    1866年,俄国军舰闯入朝鲜,要求通商,要求朝鲜对外开放,允许俄国人在朝鲜居住。1884年7月,俄国利用帝国正在与法国在越南交战议和等空隙,强行与朝鲜达成通商条约。随后更通过一系列软硬兼施手段,在朝鲜政权内部培植出一个亲俄国势力。但俄国人的做法,与帝国、日本的利益冲突太大,效果不明显,帝国依然是朝鲜政治主导者,日本也在那里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

    02

    使俄国人获得机会的还是甲午战争。1894年5月下旬,朝鲜半岛上的政治气氛已经非常紧张,而俄国以不能置身事外为理由,派遣军舰开进仁川,密切注视局势发展。

    中日冲突让俄国人觉得机会真的来了,战争即将爆发,俄国人以调停的名义正式介入,其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俄国的利益,但是它的这个调停忽悠了无数帝国的人,尤其是像李鸿章这样的决策层人物。

    俄国人的所谓调停只是为了维护、强化它在远东的影响,但是拉俄国入局的还是李鸿章,因为当他发现日本人在朝鲜问题上非常不希望列强介入,非常希望将朝鲜问题演变成中日两国问题时,李鸿章越发期待拉住列强一起对付日本。

    1894年6月,俄国驻北京公使喀西尼伯爵奉命回国,路过天津,接到俄国政府命令,让他介入中日纠纷,参与调停。6月20日,在天津与李鸿章举行会谈。李鸿章建议咯西尼速电俄国外交部转致驻日公使,劝日本与帝国约期同时撤兵。

    李鸿章在帝国无法单独面对日本力量时,希望能够用俄国力量劝阻日本。按照李鸿章的分析,日本人对于俄国人的恐惧远远超过对英国人的猜疑、恐惧,现在俄国人同意出面劝阻日本人,当然有助于使得日本就范,朝鲜半岛和平应该不成问题。

    俄国政府其实正期待着寻找到怎样介入朝鲜半岛事务的契机,李鸿章的邀请使他们找到了一条捷径、通路。

    6月21日,李鸿章回拜喀西尼,并告知如果日本干预朝鲜内政,帝国绝不会答应,甚至不惜一战。而喀西尼也表示,俄国绝对不会容忍日本对朝鲜的干预。在他的概念中,日本在朝鲜搅局不只是给帝国添堵,而且是对俄国利益的侵害。喀西尼的这些表态,应该是李鸿章强硬回绝陆奥宗光建议的依据。

    俄国政府在征得沙皇的同意后,俄外交部迅速让驻日公使希特罗渥出面调停,化解朝鲜半岛危机。

    假如俄国人此次调停方案获得成功,李鸿章“以夷制夷”、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必将名垂青史,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无奈,李鸿章运气太差了,俄国人在关键时刻还是没有办成这件事。

    03

    希特罗渥6月25日求见陆奥宗光,向其转达帝国政府要求日本从朝鲜共同撤军的意思,并表达了俄国政府的关切和希望。但陆奥宗光毫不犹豫地当即答复,不可能。因为帝国一向用阴险手段干涉朝鲜内政,口是心非。日本政府不能轻信帝国之言行。

    陆奥还是坚持之前提出的两点建议,同时向俄国政府做出两点保证:一、日本就是希望朝鲜独立以及和平,没有其他意图;二、无论将来帝国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日本政府不作进攻性挑战,万一日后双方交战,日本也将处于防御地位。

    日本政府的表态迷惑了俄国人,使得俄国人觉得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因而俄国人利用这一点不断向日本施加压力。

    6月30日,希特罗渥照会日本外务省,劝告日本政府接受朝鲜人的请求,如果拒绝与帝国同时撤退军队,那么日本政府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重大责任。

    希特罗渥的重话引起了陆奥的高度重视,只不过这个重视促使他进一步冒险,走了更加危险的一步。陆奥左思右想,在与希特罗渥分手后,即访伊藤博文处。伊藤看完陆奥出示的俄国照会后,沉思良久,说:事已至此,我们怎能接受俄国劝告,从朝鲜撤军呢?

    陆奥闻言即说,总理大臣的意思与我相同,将来大局之安危,不容说都由我们二人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俄国人干预,日本人或许不会那么快就下定最后决心。

    7月1日,陆奥草拟的复照,经天皇批准后,于7月2日递交给俄国公使。这份复照婉言拒绝了俄国政府的要求。日本政府拒绝俄国人的劝告,其实就是拒绝俄国人干涉,而将朝鲜问题严格限定在中日之间。

    7月3日,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求见总理衙门大臣,声明朝鲜事务应该而且只能由中日两国直接协商,日本政府不愿其他国家出面干预。实际上就是拒绝俄国人的调停。

    日本人拒绝俄国人的调停,反对第三国干预,但日本人却愿意接受英国人调停。李鸿章是个政治机会主义者,他认为,日本人既然不愿意接受俄国人,愿意接受英国人,那么只要英国人的调停原则不违背帝国利益,英国人的调停只要能达到目的,那么也不是不可以。

    于是李鸿章建议英国海军径赴日本,向日本问罪,以为日本向朝鲜用兵,扰乱了东方商务,影响了日本利益,勒令日本从朝鲜撤兵。

    李鸿章的主意或许能够化解中日在朝鲜问题上的僵局,但帝国政府高层认为如果借用英国力量,后患无穷,所以帝国政府断然拒绝这个建议,拒绝英国人居间调停和向日本炫耀武力。

    英国人调停被拒绝了,剩下的就是俄国人。但是由于日本人对俄国人的婉拒,俄国人也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他们似乎突然醒悟,不愿意被李鸿章拉入这场纠纷中。

    俄国政府明白,所谓朝鲜的内政改革不过是中日两国冲突的一个借口,而且由于俄国政府非正式的调解,俄国政府可能一反本意和既有立场,很容易站在帝国和“狡狯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一遍,而与日本公开为敌。这不合乎俄国利益和长远目标。

    遵照政府指示,喀西尼于7月9日派遣专人前往天津告知李鸿章,表示朝鲜纠纷明系日本借端生事,但是俄国也只能友情劝告日本撤兵,不便使用武力强迫日本行动。

    对于日本,7月13日,希特罗渥照会日本外务省,对于日本的态度,俄国政府表示满意,但希望能够与帝国进行协议,早日促成和平。

    此时日本坚定相信,俄国人已经放弃了对中日冲突进行武力干涉的任何可能性,俄国的态度大约是,听任中日两国继续冲突乃至厮杀,只要不伤害俄国利益,俄国就不会有大的行动。

    俄国人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显然出乎李鸿章的预料,李鸿章得知后格外失望,责怪俄国人出尔反尔,不守信誉。

    他的这个认识是对的,反应也是正确的,那么剩下来的就应该是放弃幻想,准备斗争,好好进行战争准备,还是在战场上一决胜负,以战止战吧。然而遗憾的是,李鸿章依然不顾朝廷一催再催和三催,依然幻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

    04

    当朝鲜危机刚发生时,英国政府就表示高度关注,而且英国的态度很明白,对帝国表示同情,因而英国人的调停在帝国受到欢迎,在日本受到反对和敌视。

    其实英国对帝国的同情,不意味着全然支持帝国的做法,而是对将要发生的战争可能会影响英国利益而感到焦虑。

    所以当战争将要爆发时,帝国政府请求英国政府居间调停,劝阻日本政府向朝鲜派兵,英国政府欣然答应,乐意传话。

    英国政府乐于接受帝国政府的请求,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英国人不希望看到俄国人独自成功,英国介入中日关系的调停,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俄国人竞争这场博弈的主导权。

    英国人的焦虑是,如果俄国掌握了主导权,那么不论战争结果如何,吃亏的都是英国。然而在最初阶段,由于帝国政府主政者特别是李鸿章对俄国人高度信任,英国人的活动并没有引起帝国政府的足够重视。

    6月30日,陆奥拒绝了俄国的调停建议,经与伊藤博文相商后,陆奥决定一方面联络英美等国以牵制俄国干涉,一方面以接受英国调停为名,由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在北京与帝国方面进行直接接触,以就近观察事态发展。

    日本政府同意英国调停,有自己的考虑,想利用英国人摸清帝国政府的虚实。只是英国人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让英国重返亚洲,重新掌控远东事务主导权的机会,所以英国人对这次调停非常重视,非常认真。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场憋屈的战争:节外生枝的内政与外交之二(读晚清史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jrk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