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的周末,突然从书架上翻出了几近遗忘的《苏东坡传》,看着略微泛黄的书皮,心头竟有一丝莫名的伤感,真是有一种沧海遗珠的感觉。
这本书买了有四五年了,当时抱着一种对苏轼的摩拜和对林语堂先生的敬重而从网上购得此书。刚买来的时候迫不及待地翻看了几页,然而囿于文学素养之限,觉得读起来过于费劲,便将它束之高阁了,之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便只是在书桌上充当一种高雅的装饰品罢了!
时过境迁,再次捧起这本书,居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我想起了这段时间大家伙儿经常提起的啃读!我也啃啃试试吧,于是拿出一根红笔,边读边批注。读到精彩处,忍不住圈点勾画批注一番。
从第一章文忠公读起时,我便注意到了苏轼的生卒年,书上写道: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逝世。当时我就在旁边批注到:真是天妒英才啊!像苏东坡这样一个惊世全才,居然只活了六十五岁。
紧接着,我读到了苏轼童年时期的嬉戏玩耍,妙趣横生,与其弟苏辙共读同进,其情甚笃。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两个调皮的小男孩儿如何在草丛中捉虫喂鸡,如何在枝杈间捕鸟捣窝,又是如何挖出晶莹光泽的美石做砚台……
童年的美好总是很短暂的,随着苏氏两兄弟一天天长大,他们也要踏上科举之路,光耀门楣!仁宗嘉佑元年(1056)三苏来到汴梁城,开启了应试开挂之旅!苏轼在388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因为主考官欧阳修错以为苏轼文章乃门生曾巩之作,故改为第二。
人生得意之事,莫过于金榜题目,娇妻相伴,此刻的苏轼是幸福的,是得意的。然而,在经历了几年短暂的宦海生涯后,1064年苏轼的贤内助王弗撒手人寰,次年四月父亲苏洵病逝,人生之悲接踵而至啊!不过这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在以后的三十多年政治生涯当中,苏轼才可谓尝尽了人间疾苦!
当我读到苏轼居丧期满做了两件大事——修庙续弦时,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书中写道苏轼续弦的新娘就是前妻王弗的堂妹,王杰的女儿。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二十七娘”王闰之。书中说王闰之比苏轼小十一岁,我查阅资料发现王闰之出生于1048年,这样看来的话,不是应该比苏轼小了十二岁吗?
此时,我回看第一章,书中所示苏轼的确是生于1036年。究竟是王闰之的年龄错了还是苏轼的年龄错了?亦或是林语堂先生写错了?
有了这样一番小纠结后,我开始翻阅相关资料,查证真伪!原来谁都没有错!苏轼出生于农历1036年腊月十九,即公历1037年1月8日,由于农历与公历的时间差,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
看来,读书还真需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弄个水落石出。在查阅这些年龄细节问题的时候,令我有所收获的是弄清楚了苏轼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女人她们的年龄差。
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品性贤淑,聪明稳重,生于公元1039年,比苏轼小三岁,于1065年离世,享年二十六岁。去世十年后苏轼写下情震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又名二十七娘,标准的“暖女”,秉性柔和,遇事顺随,生于1048年,比苏轼小十一岁,于1093年离世,享年四十五岁。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严格来讲是妾,王朝云,红颜知己,深情厚义,在苏轼最艰难的人生阶段(被贬惠州)相伴左右,相濡以沫。生于1062年,逝于1096年。
书读到此刻我才明白,为什么之前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不进去呢?仅仅是因为本书的语言趋近文言吗?
我想读书最大的障碍是心态。当我们只在意那些浮光掠影的表层的东西时,就很难再俯身去啃读那些略带艰辛的文字了,尽管这些文字下面掩藏着巨大的宝藏。
另外,读书的方法恐怕也是很大的一个影响因素,在以往的读书过程中,我很少拿笔去圈点勾画什么东西的,总以为记性好,能记住书中的重要内容。殊不知,我们很多人都是凡人,都会前面读,后面忘,犹如狗熊掰棒子!
如果我们能坚持在书上精彩之处做些笔记批注的话,就相当于在茫茫大漠中留下了我们独特的路标,一定会让大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也能产生独特的读书感悟。
推己及人,在前段时间我一直反复强调让孩子们去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也确实在课堂上给他们留下了一些读书的时间,然而进展极慢,效果欠佳!
反思过往,难道不也是因为缺乏方法性的指导吗?我们成人读书都懒得动手去批注一下,去用心啃读每一个细节,更何况那些心智尚且不够成熟的孩子们呢?
看来,读书的学问,远不止此。我的啃读仍在路上,希望能够获取更多的快乐,也希望能够影响身边更多的好孩子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