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思

作者: 长舒影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01:23 被阅读0次

    近来有读到关于刻意练习方面的文章。《刻意练习》是安德斯·艾利克森的作品,我的大学老师以语音的方式大概得向我们介绍了这本书。
    但是时间过了,对于《刻意练习》的印象就留在
    一、走出舒适区
    二、重复
    三、回忆
    三大板块里了。对于第二第三点,的确是无可厚非的,从小学老师就告诉你:要多记,要多练。这些都是是“深入骨髓”的。但对于第一点,还是有很多疑问,在近来读《读者》上看到刻意练习的文章说:一个学习小提琴的学校把学生分为好、更好、最好三种,其好的学生一般成为教师教授音乐,至于后面两种,前者是什么忘记了,后者则能成为小提琴家。文章是这样说的(我概括一下),努力时间的长短是其中的因素,好的学生一天练习2-3个小时,更好的学生一天练习3-5个消失,最好的学生一天练习5~7个小时,其实大多是误解,更好的学生里面有和最好学生练习的一样,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成为最好的,就是因为这最好的学生在同样长短的时间里,进行的是刻意练习。当你享受练习的这个过程时是永远无法比得上让你难受地学习的过程达到的效率。那其实我是有些疑惑的,因为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半功倍不就是因为你爱上这件事而不知疲倦?要做得好,不是得享受去做喜欢的事的这个过程?升大学选专业,毕业后找工作,使人头疼畏缩;而又怀才不遇,无处安放的心不就是喜欢做与否这个点吗?仔细想想,才发现,真正的人才与人才的区别就是,是否耐得住这刻意练习的煎熬从而获得相对应的能力赋予,突然发觉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当下最浇灭人梦想也最使人奋进的一件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杂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kcw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