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发店出来,儿子来了一张自拍照,发给千里之外的老爸,看上去就是一个字:帅。
当然,这是相对进理发店之前的“丑”而言的。“帅”是颈部以上的感觉,那张半身照的颈部以下,是件不厚不薄的T恤。黑色的圆领下面,是一圈一圈的蓝灰相间的横条纹,胸膛上还有一片“原始森林”。
喜忧参半。喜的是,“装修”以后,“形象管理”得到大大的提升;忧的是,这种天气、这身T恤,是不是不太合适,尽管是天气还谈不上炎热的青岛。
于是,老爸开始让他“想一下”:是不是穿一件衬衣更漂亮。
“最近天气热,穿那件衬衣更热”。他说的是那件比较厚的保暖衬衣。
“有薄点的衬衣吧,你身上的厚T恤还热些吧,不妨换成薄T恤+薄衬衣,比较比较。老爸在继续讲道理。
“哦,我回去的时候试试。”
老爸以为,像这样让他“想一下”的效果应该好,从他一来到这个世界,老爸很少“虎妈猫爸”,也“循循善诱” 18年。
忽然,老爸脑海里闪现出几幅画面:记得听了一堂讲座,记得学到一个“秘籍”:视觉化,左脑逻辑,对应“想”,右脑情感,对应“想象”;让他“想一想”,是从左脑进入,偏重逻辑性,让他“想象一下”是从右脑进入,偏重情感。
老爸开始反问自己:亲子沟通应该主走“逻辑路线”,还是主走“情感路线”?答案不言而喻,应该说很多父母都选择前者,都希望讲事实、摆道理,当然是带着感情的摆事实、讲道理。
老爸继续反问自己:是不是带着情感就走上了“情感路线”?以前看,或许是对的,因为: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现在看,或许不对,因为:情感路线是要从右脑进入的,右脑偏重情感,是需要“想象一下”的;而不是“想一下”,因为“想一下”偏重逻辑,是从左脑进入的。
晚上,儿子发来一页学习笔记,是大一C++的笔记,++跟C“平起平坐”、“龙飞凤舞”、“比翼齐飞”。老爸又准备给他讲道理,准备让他“想一下”,笔记本上的那种C++和电脑上打出来的那种C++,哪个更好看。
此时,是该用左脑逻辑“想一下”?还是该用右脑情感“想象一下”?这个问题前所未有的冒了出来。
是啊,习惯成自然,更何况是18年的习惯。老爸第一时间想到的,依然是讲道理,无形中用到的依然是左脑,顶多是带着自以为是的情感,走的却是“逻辑路线。”
于是,老爸想到一个成语:南辕北辙。
是该改一下的时候了。老爸在想,怎样才能从“想一下”到“想象一下。”突然,老爸想到让儿子想象一下,笔记本上的C++是一个美女,电脑式的C++是另一个美女,你更喜欢哪一个?
儿子脑海的冒出了两个美女和一个大大的问号,接着告诉老爸:明天他会注意的。
接着,老爸又想起此前关于穿衣服的问题,是不是也该从“想一下”到“想象一下。”
于是老爸说:“还可以想象一下,同寝室舍友聚会、学生会聚会的情景。一群人在餐厅吃饭,一些人穿只穿一件不厚不薄的长袖T恤,另一些人穿了两件:短袖体恤+薄衬衣。你想象一下,吃饭时越吃越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想象一下,因为越来越热,不同的穿着的餐桌上会有什么不同的景象;想象一下有衣服可脱的那份惬意劲,无衣可脱的那份尴尬劲。”
“我已经找到短袖了,黑色的那件。”
看来,“想一下”和“想象一下”,远不止一字之差!亲子沟通,需要少用“想一下”,多用用“想象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