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项羽打下王离的关键
王离出身名门世家。其祖王翦,其父王贲都是中国冷兵器战争史上的一代名将,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王离家学渊源,对兵法韬略深有研究。
但随着秦王朝一统局面的成立。国家局势趋于平稳。武将的作用逐步被淡化。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都是如此:
马上天下,马下治。
这是一个规律。
秦初的一些武将在这种心态下必将被黜治。强悍如蒙恬去戍边守卫,而其他的一些则大都被闲置。
缺乏实际的作战经验。是秦末武将相对其祖们的一些通病。
如果再缺乏一些必要的战争天赋,即使兵法韬略娴熟,在秦末的舞台上也很难能有大的作为。
王离就属于此类。
他的战争感觉和项羽比起来有很大的差距。项羽在打掉苏角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打掉王离。
但具体怎么打?如何打?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他只抓住了两个“问题的关键”:
一、要打。
二、要快。
战争的随便性太强。一板一眼的拘泥章法往往在战争中处于劣势。这就是项羽的战争感觉。反观王离,“战感”则明显远远不如项羽。他在同苏角部失去联络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去苏部察看,而不是第一时间内部署好自己的防守阵线。
没有“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远见是他失败的第一原因。
王离的围城部队在阵势的部署上采用层层方阵,重重包围的手段。这种手段在围城上,有明显的优势,既能有效的防止城内部队的突围,又能对外围的救援部队起到一定的警戒作用。
但如果要完全依靠这种阵型打援,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巨鹿城外是个冲击平原,适合大规模的攻防战。王离的重重包围手段,明显存在力量分散,兵力不能高效集中的缺点。一旦外围大规模的救援部队发起冲锋,王离部队就会在短时内被对方分割包围,在小范围内形成强势对抗弱势的局面。
而且王离战线拉的过长,各作战序列的联络存在弊病。不能高效的调动各作战序列之间的互相救援。使各部队成了一个独立的指挥体系,独自面对强敌。除非他们的各作战序列有很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就像楚军的联盟体系一样,各部队既是独立的,又是整合的。
可惜秦军的指挥体系,是相对先进于楚军的整体体系,它更强调的是“以臂使指”。所以,假使给王离和项羽一个面对面正统的对决方式的话,那么输赢应该是不好判断的。
但可惜历史没有这种假使,王离摆出了一个层层包围的方阵,也没有什么错误。要说错,一是苏角没能及时的将项羽渡河的消息传递出来,二是他没有提前预见到将要发生的战争,做好有备无患的准备。
没能完成阵型的转换是他失败的第二原因。
前面已经说过,王离在同苏角失去联络后,亲自带了一个万人队,前去苏角部进行察看。行进中,他的探马报告了苏角部的悲剧。
这时他才预料到了局面的严峻性。他一边派出快马通知涉间,章邯前来救援;一边下令万人队组成方阵,尽可能的抵挡楚军攻击。同时,他快马紧急赶回围城部队,部署阵型。
但项羽来的太快了。
他根本就没有打扫战场,只是抢夺了秦军的粮秣,进行了必要的体力补充后,便率骑兵队冲向了王离。
这应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骑兵部队。而他的建立,我认为纯属于一次战争上的偶然。
为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