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兴趣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是不可能搞好学习的。许多农村学生对理科学习兴趣较浓,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相对淡薄,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表达能力较弱,作文内容空洞无物。因此,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对广大农村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从教师自身做起。课堂上生动的讲述,渊博的知识,飞扬的文采,无一不让学生心驰神往。学生会明白,老师有如此的魅力,一定来自于平时广泛而大量的阅读。这无疑会对学生课外阅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广泛涉猎大量书籍,及时发现并推荐优秀的适合学生的作品给他们,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高尔基、茅盾、老舍、叶圣陶、冰心,他们无一不是热爱读书的典范。在班级中树立读书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多读书,善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其次,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可利用教室这一阵地,张贴读书名言,书写读书标语,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置身其间,有一种泛舟书海的惬意与快乐。另外,鼓励学生尽量多读一些学生刊物,提高语文素质,经常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推荐给全班同学共同分享。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并养成自觉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状况。 其实,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维过程。一千个读者往往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我们常看到一些教师总喜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准备回答!”结果一篇美文化成了一个个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学生很难品尝到美,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
当然,老师既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引导者、对话者,其作用不可忽视。但不能因此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多引导,少抹杀。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他人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善于合作探究,把探究的成果与全班同学分享,并虚心倾听其他同学的观点、意见。大大提高,并养成自觉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