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听吗?倾听不仅仅是听,更强调听完之后的回应。
倾听当一个人有坏情绪,而又不懂得表达的时候,你听到的可能只是对方的气话。所以,在倾听的一开始,我们应该认同对方的情绪,好让他的理智重新上线,我们来看看倾听四部曲。
一、认同情绪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情绪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对话中,情绪就像一个渴望得到关注的小孩子,如果得不到关注,它就会不时地捣乱。
每一种可见的情绪背后都有一系列隐形的问题——“你能接受我的这些情绪吗?”“你在乎它们吗?”“你在乎我吗?”
而认同对方的情绪,就是用安抚的语气说:是的,我都接受,而且也很在乎。
认同情绪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即告诉对方你正在努力地了解ta话语中所隐含的情绪。我们可以用说话方式和语气让对方感觉到:我们完全认同他们的情绪。
例如,当对方问“你为什么撒谎”的时候,你回答道“你是不是太激动了?”这是对对方情绪的一种判断而非接纳,是沟通中的大忌。
而类似“我知道,这件事对你很重要,也能理解你为什么这么生气。”这样的话,就表达了自己能理解对方的情绪,就好像温柔的一掌接住了打过来的拳,用掌心的温度告诉对方:你的情绪,我都懂。
另外,有时对方会掩饰自己的心情。这时,我们应该留意细节,然后指出,例如“你嘴上说没事,但眉头都要打结了。如果你愿意说,我随时都乐意听。”
其实,对于怎么表示认同,并没有所谓完美的套路。有时,可能只要一个点头或一个眼神即可。
所以,在倾听时,我们应该温情地认同对方的情绪。
二、重新描述
很多时候,对方没有把全部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时,正确的做法不是瞎猜,而是把我们的理解直接跟ta说出来,即重新描述。
重述在对话中有两大好处:
一是为谈话双方提供了一个消除误会的机会;
二是让对方知道你有认真在听ta的话。
在重新描述之前,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现在是否将对方视为一个理智的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我就可以通过重新描述,和他继续聊下去。因为只有先确认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冷静思考,重述的内容和语气才有助于对话的继续进行。
在重述时,推荐大家使用“所以,你的意思是……,是吗?”这样的句式,在开头时询问,在结尾时确认,如:“所以,你伤心是因为觉得我骗了你,是吗?”
简而言之,用认同情绪表达对对方的关注,用重新描述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这是一套简单有效的倾听方法。
三、再构造
有时,你已经将认同情绪和重新描述都用出来了,但对方还是不断转移话题,或是不断地打断你,这时就要请出倾听的两个进阶技巧:再构造和重拟话题,好让对话回到正轨。
1.将真相再构造为不同的看法
我哪里有问题,你说啊,说得出来算你厉害。
看得出来,你十分肯定自己的看法,而我也想和你分享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2.将控诉再构造为目的和影响
你真的让我很伤心。
很抱歉,我确实伤到了你,这也让我很难受。但是,我想说我不是故意的。
3.将职责再构为归责
都是你的错!
我确实有一定责任。不过,与其追究谁对谁错,不如我们一起想想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4.将评价再构造为感受
最讨厌你了!
真的生气了?要不然,你也不会这么说。
5.将反驳再构造为境况
又不是我的错!
我明白你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不过事情已经发生,现在应该想想怎么解决问题,是吧。
你可能发现再构造和“重新描述”有点类似,但更为主动。
因为它不仅把对方话重新叙述了一遍,还安抚了对方,并把对话引向了一个你期望的方向。
有时无论你态度多诚恳,听得多仔细,再构造得多好,对方就是不断地打断你,攻击你,甚至不让你说话。
四、重拟话题
当一个误会讲清时,他们就再搬一个;又或是,明明有情绪,可每当你询问时,又说“没事啊,我很好。我根本就没生气”。重拟话题,即将你在谈话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并与对方展开讨论。简而言之,就是哪里不对点哪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于“对话”本身的对话,因为有些问题不解决的话,对话便不能顺利进行。
重拟对话案例:
1、当对方拒绝承认自己受了伤
我有留意到,当我问你我是否伤害了你时,你会说“怎么会?我是那种记仇的人?”。可是,你对待我的方式却让我觉得自己伤害了你。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先确定:我的言行是否真的伤害了你。不然,我们的谈话可能无法取得任何成效。
2、当对方一直攻击你
先停一下,有好几次,当我提出意见时,你都会激烈地反驳。这让我有点不安。如果你有情绪,不妨说出来。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继续聊下去。
你应该可以看出,适当地重拟话题可以帮助我们终止那些无用且有害的对话,让生了病的对话康复过来。
很多时候,对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偏离正题,而且还破坏了安全氛围。
因此,在谈话中,当你感到绝望时,重拟话题也许就是最后的希望。
所以,我们可以说:倾听的两大进阶技巧——再构造和重拟话题,是为拯救快要崩盘的对话而生:前者将对话拉回正轨,后者为对话刮骨疗伤。
到此,我们已经学习了“倾听四部曲”:认同情绪、重新描述、再构造和重拟话题。
理论来源:《关键对话》(kerry patterson,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高难度谈话》(道格拉斯·斯通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