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屈原,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是他的《离骚》绝唱与投江悲剧。其实诗人只是屈原的业余爱好,屈原的正职是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是什么官职呢?
《史记》说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从史迁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屈原的职责至少有以下几点:商议国事,草拟政令,外交(而且是招待国家元首级别)。顺便提一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曾经也当过“左徒”,并且从“左徒”直接升为“令尹”(宰相)。这样看来“左徒”应该是相当于副宰相或者上大夫的官职。
身居高位的屈原为何从楚国权力中心走向自杀结局的呢?《史记》又说,楚怀王身边有一个佞臣叫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因为嫉妒而常常对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于是楚怀王罢黜了屈原“左徒”的职位,不久又将其流放。如此这样忠臣被奸臣谋害的情节,常常会在通俗小说和古装剧里出现。可是如果我们稍作思考,就会觉得这个理由十分站不住脚。
现在很多书里都说屈姓是楚国三大姓氏之一,屈原是楚国的王室宗亲,出身高贵。这句话前半段没错,后半段却大有问题。如果我们向上追溯屈原的血统,会发现屈姓的始祖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屈瑕。楚武王和屈原中间隔了多久呢?答案是三四百年。刘备常常说自己是汉室宗亲,但是没太多人相信,刘备和他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之间大概也就隔了三百多年。所以,屈原是楚国宗室从基因上说是对的,但是血缘已经非常淡了。
而进谗言的上官大夫又是何许人也?他姓芈,叫子兰,父亲是楚怀王,兄长是楚顷襄王。后面等到他兄长即位后,他还做到了楚国的令尹。这才是正正经经的王室宗亲,出身高到不能更高了。所以上官大夫子兰有必要嫉妒屈原的出身与职位么?楚怀王会因为小儿子的谗言而轻易罢黜自己的左右手么?这其中恐怕有更深刻的缘由。
诸子百家当中有一家叫做“纵横家”,《战国策》就是记载他们话术的书,而他们最大的功绩便是促成合纵与连横。合纵是说服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秦;连横则是为了打破合众,游说六国纷纷与秦国结盟以求自保。而屈原刚好是合纵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
屈原的家乡在归乡(现在的湖北秭归)。如果我们查看战国的地图,会发现秦国想要入侵楚国,南下必然就要经过归乡。所以屈原早年没少遭到秦军的侵扰,而且还参加过抗秦的战争。
不久后屈原被楚怀王征召,第一个任务就是出使齐国。正是在这次外交任务中,屈原结交了合纵派的核心人物孟尝君(战国“四公子”)和公孙衍(同时佩五国相印)。这一时期,楚怀王也十分积极地参与合纵攻秦,还被诸侯推举为纵长,俨然是一位新的东周霸主。
在这种背景下,屈原当然深受楚怀王的信任,被封为“左徒”也是理所当然。除了致力于外交,屈原还努力推动楚国内部的改革。
这里要补充一个背景:到了战国中后期,周朝的封建与礼乐制度根本性地崩坏殆尽,贵族早已丧失了对政治军事生产的垄断,平民阶级纷纷走上历史舞台。
早在屈原以前,秦国就有了商鞅变法。楚国在吴起任令尹时期,改革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魏韩赵因为受周朝礼法影响太深,改革较迟钝。秦国和楚国向来被中原国家视为蛮夷,反而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齐国从太公时期开始一直重视生产贸易,因此也比较开明。)
关于屈原变法的细节,很可惜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不过参照商鞅和吴起的成例,我们可以想象到屈原的一系列措施应该是深受普通民众与新兴贵族的欢迎,却不可避免地损害了传统贵族的核心利益。
于是乎,作为传统贵族代表的王室成员上官大夫,就站在了屈原的对立面。屈原推行变法,上官大夫自然是反对变法。屈原属于亲齐派与合纵派,上官大夫即使不主动亲秦与支持连横,也难免不被秦国和连横派注意和笼络。
《史记》提到秦国多次派张仪(连横派核心人物)游说楚怀王,“厚币委质事楚”。而且张仪曾“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有人说“用事者臣靳尚”就是上官大夫,这一点我们暂且不讨论。)从这个描述中,我们知道秦王和张仪重金贿赂过楚怀王的近臣和后妃。因此,致力于打击屈原改革的楚国传统贵族在外交政策上选择了与秦国合作。
后世的人总认为楚怀王晚年昏庸,背叛了六国,不听屈原等忠臣的劝阻,与秦国亲善,从而导致自己死在咸阳,楚国也在自己儿子手上一蹶不振。其实,从楚怀王人生前半段的功绩(破魏,灭越)看,他应该是一位很有能力,而且力图称霸的国君。后来楚怀王选择流放屈原,放弃合纵,结交秦国,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国内贵族的压力。
变法是风险系数极高的一着棋。同时代的商鞅变法因为得罪了秦国贵族和王子,惨遭车裂;吴起变法被楚国贵族追杀,抱着楚悼王的尸体身重数箭而死。后代的王莽和王安石变法失败,惨遭千年骂名…古今中外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
从屈原的楚辞中,我们读到他是一个既追求精神的纯洁,而又渴望实现政治抱负的战国英杰。想到自己多年的努力破灭,得知楚怀王身死敌国的噩耗,看到亲爱的故国被秦军占领,花甲之年的屈原觉得现实对自己太过残酷。
于是乎,他隐约在滚滚的汨罗江看到了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