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人夸奖一个人有文化有修养,喜欢说这个人“知书达礼”。
书,指的是《尚书》;礼,指的是《礼记》。大家都对这两本书很熟悉,知道这是四书五经当中的两本经典。《尚书》的“尚”通“上”,《尚书》指的就是上古时代的书。具体来说啊,《尚书》里面记载的都是虞夏商周四个朝代当权者的政府文件和公开讲话。我们后人对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的认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尚书》里面的记载。毫不夸张的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想要了解古代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参考资料就是《尚书》(以及《诗经》)。
讲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知书“是说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积累足够丰富。可是我们知道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只是知道足够多的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咱们还得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当中。“达礼”说的就是应用的层面了。比如我们生活在某个国家,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我们在公司上班,需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我们坐火车旅行,需要遵守火车站的安全条例。人是社会动物,我们要想在社会上生活,就得了解社会的规则。不论是大的国家组织,还是小的家庭圈子,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个社会组织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在古代写作“灋”,左边是一个水字。我们知道水永远保持水平,是自然界里最公平平等的一种存在。廌,相传是黄帝时期的一种神兽,它见到犯错理亏的人,就会用角去顶那个人。所以“法”的本意是保证公平,去除不直。西方人总是批评中国人不讲法,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没错。《道德经》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什么意思呢?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天地间最大的是“道”,道就是自然,是万物运行的法则。
上古之人行为处事无不遵循道的规则,所以被称为真人,至人,圣人。在他们眼里,人也好,动物也好,山水石头也好,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人的最高境界。可是随着人类的发展,人慢慢远离了道,有了私欲和分别心,有了纷争。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人类就有了“德”。什么是德呢?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就应当敬爱父母;君王给了我们安居之地,我们就应当敬爱君王;邻居常常帮助我们,我们也应该邻里和睦。而且这些对父母君王邻居的感情,是人类发自内心的一种本能。至于和我不相干的陌生人,乃至于人类以外的动物石头山水,人类的德就很难兼顾到了。(“仁”和“义”的含义大家可以自己类推一下,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以后有机会谈到先秦诸子,咱们再细讲。)久而久之,人类继续地“进化”,社会继续地“发展”,很多人觉得财富和地位比“德”啊“仁”啊“义”啊更重要,渐渐地他们不懂得敬爱君父,不愿意友爱邻居了。这时候的天子和诸侯为了维持国家稳定,为了引导国人从善,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则,这些规则就叫做“礼”。而且啊,先秦时期并不是没有“法”,只是“法”是比“礼”更低一级的迫于无奈的措施。俗语有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法是针对庶人,小人和野人使用的。所以中国人不是不讲法,是觉得”法“是低级的,被迫的一种手段。
所以啊,中国古代人,尤其是贵族士大夫阶级,从小就要接受礼的培养的学习。礼又分为天子礼,诸侯礼,卿大夫礼和士礼。每个阶级的人都要学习并遵守相应的礼仪。结婚,丧葬,迎宾,出使,兵伐也各有各的礼仪。如果你是一个出生在周朝的诸侯国大夫,天子派使节来了你该如何迎接,主公赏赐你牛酒你该如何称谢,同朝大夫的儿子结婚你该送多大的贺礼,如果搞错了小则闹笑话,大则可能造成国际纷争。有朋友可能又要皱眉了。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礼仪如果换个名字和形式,在古今中外其实一直都在被遵守着。举例来说,国家元首拜访我国,咱们是不是有一定的接待礼仪和规格?总公司的领导来部门视察,咱们是不是要花心思安排好吃好玩的?第一次去女朋友家上门,是不是得请教下已婚男士买点啥礼物哄未来岳父欢心?
《礼记》不是高等数学,没那么吓人;不是奇门遁甲,没那么玄乎;也不是陈坛酸菜,臭味熏人。《礼记》是先秦一直到汉代上千年贵族和读书人在社会上生存,和亲人朋友领导同事相处的智慧和经验,以及从这些人际关系里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道理,乃至和大自然和平相处的大道。
下一回,我们来讲一讲《礼记》的第一章,《曲礼》。我保证你会觉得里面讲的内容都太亲切和熟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