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

作者: 晴雨晴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20:37 被阅读116次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三声吃茶去,如一盏明灯,驱散了无数学人心头的迷雾。

一千多年前,在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两位行脚僧人慕名来找赵州禅师,请教修行开悟之道。赵州禅师先问其中一人,以前来过这里没有,回答说没有来过,禅师让他吃茶去,又问另一位僧人,以前来过这里没有,回答说来过的,禅师还是让他吃茶去;身边的寺院监院满腹疑问,连忙问:“师父,新来的叫他吃茶去,来过的人为什么也叫他吃茶去呢?”禅师突然喊了一声监院的名字,监院应声答应,赵州禅师让监院吃茶去。

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

对于“吃茶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净慧老和尚曾这样说过: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佛学道理。学习佛法不是一个知性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对禅的体验也同样如此,就像要知道茶的味道,你必须亲自去喝那茶,然后才知道它是花茶、乌龙还是龙井,是冷的还是热的。

茶带给我们的是真实无妄,喝茶是品味感知,最重要的是体验亲征,是转识成智,是悟。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开篇就告诉我们“道”不可言说,如果可以说,就不是真正的“道”;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们如何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根据获取知识的方式,我们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语言,数学公式、图表、盲文、手势等等)加以完整表述出来,而隐性知识往往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表达,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需要在实践中亲证,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我们明白但难以表达,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知识像一座神秘的冰山,显性知识就是海平面以上显露出来的那一部分,隐性知识则是海平面以下坚实的基座。古人把显性知识称为“小知”,把隐性知识称为“大知”。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喜好的是道,已远远高于技艺的层面,通过反复实践,反复体悟,寻找规律,把普普通通的宰牛化为一段行为艺术,达到了高超的境界。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老师可以传授技艺,但更深的境界则需自己进一步去探索体悟,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感悟到其中的奥妙,才能得到真知。

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吃茶去!

相关文章

  • 吃茶去

    去 吃茶去, 不如吃茶去, 真的不如去吃茶去。 真的,不如我们吃茶去 真的啊,那么不如我们吃茶去, 这是真的啊,那...

  • 吃茶去

    袁文长 早起,烧一壶开水,掬几片嫩芽,沏上一杯茶,悠悠地坐到书桌前,或反思昨天做过的一件件一桩桩以及照过面的形形色...

  • 吃茶去

    “吃茶去。” 这三个字那么熟悉。曾经在儿子的体恤衫上看见过,白色的体恤衫上只有这三个大大的随意书写的字,为什么写这...

  • 《吃茶去》

    其实俺就一俗人还真不会品茶,也谈不上有何雅趣,不过也常常与茶友或独自用喜欢的杯杯配上好茶用上好水,看那绿芽遇水开花...

  • 吃茶去

    最喜那思绪之上一点愁 不是相思却似相思 长空一轮残月待时圆 无人可念 盛喜,胜喜 烧水吃茶去

  • 吃茶去

    日光明亮,蓝天如镜,风拂动纱窗,一室清凉。 无事,养壶、听歌、胡思乱想。 这种冗长的午后,会是我未来生活的常态。 ...

  • 吃茶去

    习茶仅半年,已被它深深吸引。它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完美享受、嗅觉上的香久益清、听觉上的清脆悦耳、更重要的是...

  • 吃茶去!

    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津润喉的,是茶; 琴棋书画诗酒茶,怡情雅兴的,是茶; 万事糊涂吃茶去,无心自在的,是茶。 再忙的...

  • 吃茶去

    “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

  • 吃茶去

    《指月录》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吃茶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ljb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