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末90年代初,港台知名歌手王杰唱了一首粤语歌——《谁明浪子心》,一时间风靡华语乐坛,刮起了“浪子旋风”。
王杰穿着一身毫不起眼的破旧牛仔裤和皮夹克,以其高亢嘹亮、极具沧桑感和辨识度的声线将这首歌演绎得血肉丰满。每每听过后,不禁让人感叹,原来,这就是流浪的感觉。很多人也因为这副形象、这首歌,喜欢上流浪。
其实,歌中所表达的“流浪”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流落街头、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和情感孤独,更多的是面临如此境遇的不屈和隐忍,是对自由意志、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和不懈追求。
从这个层面看,“流浪”不代表叛逆、颓废和自甘堕落,而是一种“绝望中寻求希望”、“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励志生存状态。
仔细想想,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贯穿着“流浪”。
十几二十岁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情感丰富又带点偏执,讨厌被困在既定的牢笼。总以为世界是自己的,年轻就应该流浪天涯,诗意远方。
二十多三十岁时,流浪的日子已经尝够,知道四海为家的生活终究不是个头。独自走在街头,看看高楼里透出来的成片灯光,也会黯然神伤,渐趋成熟的心智会对自己说:该换种方式了,去寻找一个家。
四、五十岁时,早已不知流浪为何种滋味,也不知如今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流浪”,只是每天仍得背着厚厚的行囊来回奔波。夜深之时,来到那盏熟悉的灯下,点燃一支烟,会不自觉地陷入沉思。几分钟后,调整一下呼吸,抬头,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六十多七十岁时,常会有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豁达?醒悟?遗憾?恐惧?自己也说不清楚,却总是有无尽的孤单,总会需要知心的陪伴,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流浪”的原点。
最后,“流浪”随着生命的终止开启了再也不会回头的终极“流浪”。
可见啊,人生何处不“流浪”,如果能明心见性,洞察“流浪”本质并牢牢坚守,“流浪”一生又何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