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笔记10
春秋一直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的过程。五霸不过是其中比较耀眼的诸候国。即使在这五位诸侯国坐上霸主的高台,大国与大国,大国与小国,霸主国与野心国之间仍是战乱纷纷。
郑庄公第一个挑起了欲望。为了土地,人口,本国安危等等原因。各国不得不向外发展。先是灭小国,实力强大就想让其他诸候臣服。
我们可以从齐与楚,秦与晋,晋与楚之间的纠缠,看清楚当时的密集战火。
这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各国比较有名的国君,哪五位霸主,及各之在位时间。
一、郑国
郑庄公(公元前743--701)
二、齐国
齐恒公(公元前685--643年)
三、楚国
楚武王(公元前740--690)
楚文王(公元前689--677)
楚成王(公元前671--626)
楚穆王(公元前625--614)
楚庄王(公元前613--591)
四、晋国
晋献公(公元前677--651)
晋文公(公元前696--628)62岁继位
晋襄公(公元前627--621)
晋悼公(公元前573--558)
五、秦国
秦穆公(公元前659--621)
![](https://img.haomeiwen.com/i5884602/8a236409391f7069.png)
首先,齐楚的发展时间关系。
齐恒公在位时楚国同期的有楚文王和楚成王父子两个刺头。
楚国人一直进攻型的选手。从楚武王在位五十年(郑庄公时期人)和楚文王(公元前689--677)打遍周边小国无敌手,将淮水一带连成一片。楚称王后就一直想向中原进攻。没想到前有郑庄公,后有齐恒公。齐恒公称霸后,楚成王不服气,两国交战后议和。
等齐恒公死后,楚成王还在位。他就与宋襄公争霸,在公元前638年,发生泓之战。宋襄公遵古礼而败。郑投靠了楚,郑宋结怨。郑开始了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生存之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5884602/aafa68b9e3e1e8cb.jpg)
其次,楚和晋、秦的发展时间关系。
楚成王在位时,晋国国君出名的为晋献公和晋文公。晋献公灭虢,占据了崤函,卡住秦向东的发展。弓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同时也流下了“唇亡齿寒”、“假道伐虢”的故事。
晋文公于公元前636年被秦穆公扶上君位。公元前634年宋叛楚归晋。楚成王攻宋,宋求救晋文公。公元前632年晋楚发动城濮大战。晋胜为第二位周王朝承认的霸主之侯。
楚国从中原伸回手,向东发展,与吴展开恩怨。
到楚成王之孙楚庄王时,因晋内乱,楚庄王又把目光放在了北方。于是伐郑。
郑在此时,执行的是“谁强跟随走”的国策。郑宋是中原之心,各边疆大国为了争中原话语权,频频以郑宋作伐。
么元前597年在邲晋楚又一次展开大战,这次楚胜晋退。楚庄王为霸主。
直至公元前575年晋悼公于鄢陵之战中击败楚复霸。
楚庄王能称霸,与秦晋关系破裂不无关系。这就要提到秦国的秦穆公了。
秦穆公,他在位39年,见过齐恒公和楚成王之战,看过宋襄公犯蠢,娶过晋献公之女,管过晋献公儿子继位之争,接过晋惠公之子圉为质,怒过女婿兼外甥晋怀公圉私逃,送过六十二岁的晋文公归国即位,嫁过女儿于小舅子,贺过楚穆王、晋襄公继位。留下了秦晋之好的故事。
在晋楚之争中,秦穆公一开始是完全站在妻弟兼女婧晋文公一边的。帮晋伐郑,又帮晋救郑,忙的不亦乐乎。
当晋文公去逝后,秦也想征霸中原。因“礼不伐丧”,秦穆公未攻晋而是伐郑。郑人弦高献牛,秦军无功而返,就顺手灭了滑国。
后来,公元前627年,秦在崤之战中输给晋襄王,就将目标转向了西方。但秦与晋融洽的关系破裂。
秦为了后背的安全,为了牵制晋,转身和楚订下盟约。楚一拍即合,欣喜同意。秦向西,楚向东,再为下次进攻中原打下基础。
秦向西征服西部犬戎,成为西方霸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