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1期“盼”主题活动。】
回到家,儿子正拿着手机在看,神情很是专注,甚至有一丝凝重。
妹妹说,他在查历史知识呢。
儿子抬头,看向我。“爸爸,在我故事背景中时间线是放在1960年,这个时间点在中国大陆发生了一些什么故事?”
儿子在写小说,我知道。我不知道儿子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在哪里,也不知道他对历史了解到什么程度,虽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内心还是有一丝怯懦的。
在儿子的心目当中,我是一个语文老师,对这些历史知识应该是了解的,事实是我并不特别了解,很多知识我只是了解了一个大概,有一些模糊的认知,很多知识我也还给了我的历史老师。
儿子设定的故事背景在欧洲,主人公的日记中记录了一段当时遥远的东方也上映着的故事,他需要历史材料来佐证他的故事。
1960年,六十多年前,时间有点久远,但又不是那么久远。母亲也坐在客厅,她是56年的,67岁了。
母亲说她们小时候家里烧饭,一锅饭大半锅是番薯,只有番薯吃完了才能吃饭。这些话她以前没有说过,怎么和没有经历过的人说当年具体的生活情形呢,这是一门技术活,母亲说得轻描淡写,儿子只是有些诧异,我是能从中听出一些苦涩的。
妹妹说,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零食,经常去地里偷偷挖点番薯当零食吃,在她的记忆里番薯很甜。妹妹比我小六岁,她经历过的我都经历过,偷挖番薯还是我带她去的,那是一段快乐的回忆。
和母亲把番薯当主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在番薯的记忆上是甜蜜的补充。
儿子是10后,他的世界里面没有这些,他还无法想象在他的奶奶身上有过把番薯当主食的经历,他也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姑姑曾经把番薯视作最甜美的零食。
他在影视作品里了解过一些早些年真实的生活,可在他,这一切都是影视作品,这一切都应该发生在那些遥远的年代,他不知道这些都在他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真实的发生过。
话匣子被打开,母亲和妹妹告诉儿子很多她们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这些生活是儿子无法想象的,甚至是不能理解的,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在他身边和他一样生活的亲人有那么丰富异样的经历,而所有这些经历时间的跨度不过五六十年。
儿子感慨,我忽然对我的小说失去了信心,我以为我架构了一个年代背景,只需要了解离我到底有多远就可以了,没有想到在这个故事里面还有这么多的细节需要我去推敲。
我能理解儿子的感慨,他还太小了,他以为他的生活就是世界的全部,他怎样长大的,他的爸爸就是怎样长大的,他的奶奶也是这样长大的,这三代人的区别只有年纪的不一样。
儿子说,原来写一部小说需要查证的东西有这么多,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太累了。
作为我,一个父亲,一个老师,一个语文老师,我怎么可能放过这么好的教育机会呢?
“你想要成为什么人?”
“想成为一个创作者,游戏策划师,B站的百大UP主(儿子在B站有账号,也上传了一些游戏解说视频)。”
“想成为这样的人,你应该怎么做呢?”
“我应该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对啊,你为什么会感觉累呢?这些都是喜欢的东西啊。”
“我在写小说的时候发现需要了解的知识太多了,很多内容都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比如奶奶也曾在1960年代生活过,她说的很多都是书本上没有记录的内容。
想成为一个小说家,一个合理的小说家不仅也了解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听很多人说他们的生活。要学习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太复杂了。”
“你感觉到累是不是因为你发现你无知的东西太多了?”
“是啊。”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越来越发现你无知的东西太多呢?”
儿子被我的这个发问问住了,他沉默。我不确定他是不是能考虑清楚我这个问题的最终指向,他还太小了,但我愿意等待。
“你有没有想过,相比原来的你,你现在掌握的知识内容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我一点一点启发他。
“更多了。”
“那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更无知了呢?”
“圆的边界。”儿子还是看过一些书的,当我把问题慢慢铺垫到他了解的知识层面上,他瞬间就明白我想要说的问题了,他看过芝诺关于知识的圆的理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你会感到无知,会感到累,是因为你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你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创作者,一个游戏策划师,这些都是你想要的,你和别人不一样,你现在的累都是你为了自己想要的在做努力。”在和儿子的交流中我还是没有办法摆脱自己的职业身份,总是忍不住要说教。
幸好儿子很能体谅我,他甚至为我补充。“这是我身为一个创作者的责任,我需要为完善我的作品去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
当你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比很多人要痛苦一些,你必须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去攀登。
当我对孩子进行说教的同时,我忽然意识到这些话不也是对我自己说的吗?
我为什么要进这个群,我的身份从来就不是一个文字创作者。文字创作者是我的一个目标,一个期盼,一个向往,为了这个,我才会出现在这个平台上,才会出现在这个群里,才会写下这么多字,因为我有目标,有期盼,有向往。
心有所盼,行须如攀。
愿与诸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