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铁生的文字,会有一种将深埋在最底层的家也能被唤发出来的感觉,就象他在《合欢树》写得很平常的一句话“合欢树年年开花,都长到房高了”,这不仅仅是说树的高度,房的高度,也是在讲心的高度。
作者在写《合欢树》时,是以阶梯式有带入感的形式切入的,文章整体是写对母亲的怀念,但没有很直白地写想母亲或者是心里难过什么的,而是通过年龄的段数来体现的。
写十岁时,作者写作文时获了奖,母亲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写得好,老师还不相信是他写得,做各种考证,在这段中通过别扭的表现,写一个孩子对母亲最初的印象,比如写到母亲的聪明,还有母亲年轻,母亲的穿着。
写二十岁时,作者的腿彻底瘫了,医生也已经给了最终的结论,母亲为此悲痛异常,甚至熬白了头发,还在做着努力,寻各类游医,找各种偏方,做各种奇怪的治疗,有一次甚至把作者烫伤,被医生训斥,母亲就在帮助作者复元时,守在他身边三个月,喃喃地说好好地,怎么会烫伤呢,直到作者不再消沉,下定决心开始写作时,将写作做过心灵的救赎时,就如同母亲冰封的心也开始复苏一般,开始给他找各种书籍,陪他看各类影视,如同那时找医生找偏方一般的执着。
写三十岁时,作者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接着有作品获奖时,母亲已离开了作者,只留在心中的位置,也因为这一席位置,开始回避与母亲有关的记忆,又开始找与母亲有关的记忆,就在这时引入了合欢树。
在写合欢树之前,还写了一段最让人泪目的文字,就是因为获奖这件事,很多媒体记者开始关注作者,也因此派生出许多事来,但作者宁愿一个人摇着轮椅去公园去安静的地方,可能只有在安静的时候,他才能想到那么多年母亲无声的陪伴,母亲在他最艰难最落魄的时候,曾经是他最坚强的后盾,可惜母亲走得太早,没有能看到他瘫痪的儿子能够独立能够成功的时候,所以他只想悄悄地躲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安静地怀念母亲。
到真正写到合欢树时,又开始从记忆中剥离,讲母亲那年在给儿子到劳动局讨工作回来的路上,买了这棵合欢树,当时是以含羞草的印象买的,第二年没有发芽,母亲没有放弃,等到第三年时,终于等来了发芽,因为等来了发芽长叶,母亲就象是等来了希望一般,开始用心地侍弄,移到盆里,再移到院子里。
直到母亲去世,作者因为心理作用,屏蔽与母亲有关的任何东西,比如搬了家,不再到母亲居住过的大院,还在大院深处的小院,每次总是在别人的口中,比如左邻右舍说起时,他心里想去,但是又在近乡情怯的心理作用下,不敢去看。
写到合欢树年年开花,长到房高时,又隐喻母亲那些年用心培养的合欢树,培养的他这棵歪脖子树终于长成气候了,而他就以这样一种外露的方式,回报对母亲的爱和追忆,这种方式决绝也热烈,也在文章中让人感受到了如泉眼般的涓涓细流的母爱,还有作者如潮水般奔腾爱,这点点滴滴的爱读过让人动容,也让人感慨,不便一一诉说,也深藏在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