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上,对中年级明确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上,对于叙事性作品,还要求能复述大意。这里,体会和感受是软性的要求,“把握”和“能复述”是硬性要求。
在高年级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在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上,要求的是“把握”。它应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把握什么二是怎样把握。教学中,常见的是重视第一点即主要内容是什么,但却忽视或忽略了第二点。其实“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是紧密相联的。或者说: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可以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及深化全篇文章的导读感悟服务。
例:三年级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全文11个自然段。课文的顺序是:
第1段起因;第2、3、4段是实验的要求;第5——10段是实验的经过;第11段是结果。
起因:教育家让三个学生做实验。
经过:先是提出要求:从瓶口很窄的瓶子里短时间内拉上铅锤来,接着三个学生密切配合,顺利地把小铅锤提了出来。
结果:实验成功。
归纳主要内容:把起因、经过、结果合起来,再组织一下文字:教育家让三个学生从瓶口很窄的瓶子里短时间内拉上铅锤来的实验,经过三个同学密切配合,顺利地把小铅锤提了出来,实验成功。
导读感悟的过程中,抓住顺序,既会归纳主要内容,又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能在阅读感悟中对有关句子、词语作深入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