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学习笔记4:语用

作者: 一未_ccd2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09:54 被阅读14次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012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将原版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表述为“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将“祖国语文”改为“语言文字”指向更准确、明析、具体。那为何省去了“理解”?

我的思考:

1.“运用”包括了理解。能正确理解并不代表能正确运用;而正确运用必以正确理解为前提。

如,近期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有一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说说这一句的大体意思,一个学生回答:一个渔翁头戴青色箬笠,身披绿色蓑衣,风呼呼地吹,雨哗哗地下,不需要回去。学生的理解欠妥,表达也欠妥。“‘呼呼吹着的风’可能是什么风?”我问道。“大风、北风。”学生抢着说。“‘哗哗下着的雨’可能是什么雨?”“暴雨。”“大雨。”“雷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风呼呼地吹,雨哗哗地下’”不是“‘斜风细雨’”。联系前面几句想想,‘斜风细雨’是什么季节的风、雨?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谁再来说说?”

“风轻轻地吹,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摸着你的脸庞。雨又细又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是春风拂面,细雨如丝。”

……

可见,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是以正确理解为前提的。

2.“理解”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正确理解所学的教科书的语言文字的任务。“理解”既然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那么表述时大可省去。而“运用”是学习语言最终的目的,是体现“语文素养”的重要所在,最能突出语文的本质,因此课标表述为“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正确精当的。

3.“运用”包括了理解。我们怎样认识这个“理解”?从语文学科要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独当之任的学科属性来看,理解包括两层含义:一理解语言的意义(如课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二理解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尤以后者为重。也就是说“理解”贯穿在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全部认识过程中,从理解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到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阅读教学应以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为重。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

4.“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包括:

理解、分析、鉴赏语言材料。

从语言材料看,文章的语言材料是为表达思想内容而特定选用的。为什么用这个词语不用那个词语,当然是有讲究的。

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材料的感情色彩,透过语言的表面去探究其内涵的深意,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理解、分析、鉴赏语言结构。

从语言结构看,主要包括词与词的关系,句与句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等三种,理解了句、段、篇的结构特点,特别是那些别具匠心的语言结构,感悟这样组织语言、篇章构思的表达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理解、分析、鉴赏表达方法。

从表达方法看,任何人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都有个方法或手段问题,由于表达思想观点、感情的需要,必然选择一定的表达方法,或叙述、或说明、或议论、或抒情,或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每种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阅读时领悟、欣赏作者的表达方法,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5.运用。

一方面,“运用”有层次之分:一个是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一个是出色地、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

出色地、有创意地运用是在规范运用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是对规范运用的超越,是对既有语言和言语规则的突破。

例如,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让学生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再写下来。一个学生写道:“片片桃花随风飘落到水面上,水面立刻荡出一圈圈的红晕。”这句话中的“一圈圈红晕”就是小作者独出心裁的创造性的运用,是神来之笔。一般我们讲“荡出一圈圈圆晕”,然而那片片桃花落在水面上,似乎染红了那一圈圈的圆晕,给人无限遐想!又如一位学生说老鼠见了他,“吓得没命地跑,突然一头撞到墙上,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不省鼠事。”此“不省鼠事”也当属有创意的运用。

另一方面,“运用”有内容之别:既包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也包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如《祁黄羊》一课最突出的语文现象就是人物的对话,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抓住祁黄羊和晋悼公的两次对话的内容,理解作者是通过人物“说”的不同方式,如“说”在话前、“说”在话后,不用“说”字和“说”的不同语气如诚恳、坚决、疑惑、郑重等方面来描写这两次对话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写了什么、怎么写析、为什么这样写);接着设计一道运用性练习,运用这些方法改写第一自然段中“祁黄羊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这一内容。如此,学生既引用了课文的语言,又迁移了对话的描写方法,做到了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的双重运用。

相关文章

  • 课标学习笔记4:语用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012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将原版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 主题学习策略(十六)

    语用点寻找途径 寻找语用点:我们在依据课标、文本、学生的基础上,用心地与编者对话,和编者对话的最好方式就是...

  • 课标学习笔记8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上,对中年级明确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

  • 课标学习笔记10

    词语的感情色彩一例 语文课程标准高段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中有这么一段:辩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什么是词...

  • 课标学习笔记12

    第三学段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词句 ——以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为例 在小学阶段,新课标把“理解词句”分成了三个等级——第一...

  • 关于新教材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不离“标” 1、用课标教学(有的放矢,有章有法) 2、用课标学习(对标学习,有张有弛) 3、用课标备考(...

  • 2022.3.25《温儒敏语文讲习录》新课标 新教材

    第三辑 “聚焦语用”与“读书为要”——语文课要聚焦语用 语文课最要下功夫的就是阅读,是书面语言的学习。现在的语文课...

  • 120、答辩必须知

    依据课标来教学,围绕课标来答辩,心中有课标,教书有方向!教研活动,要有意识的引领教师学习课标!

  • 如何分析教材?

    假期分科学习的第二课时笔记 1.课标与教材的关系:研读课标,把握学段目标 以三年级为例: (1)学生对英语有好奇心...

  • 课标学习

    好的课堂,不是教师自己讲的多精彩,而是提高如何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 重视情感教育 喜欢,成就感,克服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标学习笔记4:语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oj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