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怀瑾老师讲述文章佛、儒、道专题中国传统文化
【南怀瑾老师】祭礼的真意——对人对事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南怀瑾老师】祭礼的真意——对人对事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作者: 传承网 | 来源:发表于2018-04-05 11:03 被阅读2次

祭礼的真意——对人对事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禘”,是古代郊外祀天和祭神的大礼。“灌”,是在举行禘礼的阶段,用酒奉献神祇,灌之于地,以祀神灵的降临。这种祭礼,应该是以极诚敬的心情来举行的。可是后来的人们,却只有祭祀的外表仪式,已经渐渐没有诚敬的精神了。所以孔子说,当他们灌酒以后,根本像是在开玩笑似的,我实在不想再看下去了。

可是另有一个人,就问为什么会有禘的礼呢?孔子说,我不知道,如果有人知道的话,那么,这个人对于天下的人事和物理的了解,就犹如看自己的手掌那样,了然明白了。他说这话的时候,还指着自己的手掌,加以说明。

我们读了这一则话,试想,孔子是真的知道,或真的不知道谛礼的道理呢?如果他真不知道,何以还说出下面一段话,等于是说,犹如掌中观纹一样的明白呢?如果他真的知道,为什么又不肯说呢?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到天人之际的学问。人天之间究竟如何?以人们的知识,到底还是一个大谜。他只想尽其努力地教化,完成一个人的历程,所谓“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天道在其中矣”。他绝不愿意把人再向神秘或玄秘方面去引导。这就是孔子所以为孔子,也可以说,他是要人做到完人,自然就通于天神之际了,所以他始终不说。而且人天之间,本来是极高明而又道中庸的,非常明白而平实。

可是,人们既不能自知,又不能自信,所以他只有以指指掌,要你反身而诚,道理便在其中了。这是孔子的机锋,也可以说,他是用一种幽默轻松的教导方法,说明礼的学问。因此,他又退而言其次,讲到祭祀的态度。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他说,无论举行哪种祭祀,既要诚心去祭。还要诚心想着受我所祭的对象活生生地在我眼前才对。所以你如果要祭神。就要诚心想着受祭的神,犹如在你的心目之前才对。

他又说,当你在祭祀的时候,如果自己不亲自参加,那等于没有诚意,和不祭一样。可是这一句话,如果与下文连接起来讲,当然是另有一种意思,那是什么呢?也可以说,孔子是不肯轻易亲自参加祭祀的,所以他说自己也不轻易言祭。

摘录自《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就是说禘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禘的酒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接着祈祷等等隆重的祭礼,都在那里应付了事。孔子看到这种情形感叹的说:“吾不欲观之矣!”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为什么不想看?就是认为何必勉强做假,而丧失了这件事的实际精神呢!

孔子这几句话,有很多意义。譬如现在社会上举办许多事情,内心没有真正的诚意。无论是宗教仪式或任何社会的宣誓,只要举起手来表示一下,心里完全没有肃庄恭敬的诚意。冷眼旁观者看来,不得不油然而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的感慨。这就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事事要发自内心的诚恳,而不完全在于形式,一切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恳,才有意义。

由此再进一层,便引出下面一段话。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这个礼仪的说法,和这一套学术思想的理论,它的基本精神又在哪里?孔子怎么答复呢?他说:“不知也”——我不知道。孔子真的不知道吗?当然,这是他幽默的话,换句话说,是一种“反教育”,用现代术语来说,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应该知道的。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我也不知道了。且看他说了不知道以后又怎么说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指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这个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国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动作来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顾之间,如在目前那样的容易。由此你说他懂不懂禘之礼?当然懂。

为什么要拜天地呢?这就代表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在之处。我们以前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家长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却很严肃,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实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尊敬传统的精神。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连跪拜的礼都不会行,这就是教育的问题,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习惯,使后代知道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刚才讲到禘礼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跟着便提到孔子几句有名的话,后世一般人们都流行而变为成语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是孔子所说祭祀祖宗和祈祷时心仪的原则。当我们祭祖宗的时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对的诚心,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表里如一,才是肃斋庄敬的道理。所以他又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假使说我因为没有时间,没有亲自参与这个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表一番,这样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这种精神,不但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时也间接地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无论对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贯。

我们现在讲民族精神。热爱国家民族的人,为什么到了国外,看到自己的国旗便肃然起敬?我们在国外看到国旗的那种心情,与在国内看到国旗的心情绝对不同。在某一个时候甚至会为之掉下眼泪。其中道理,就是这种精神的流露。所以一个人的修养,对人对事,都要有这种“祭神如神在”的心理。否则,表面上非常恭敬,内心里又是另一回事,那是没有用的。所以由于孔子的这番话,了解了祭礼,依此来讲做人的道理,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摘录自《论语别裁》

相关文章

  • 【南怀瑾老师】祭礼的真意——对人对事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祭礼的真意——对人对事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

  • 愿交友路上都能被盛情款待,且真诚而无害

    一个人的修养,对人对事,都要有这种“祭神如神在”的心理。否则,表面上非常恭敬,内心里又是另一回事,那是没有用的。所...

  • 坚持

    做事要有恒心 对人对事都要有合理的分析和不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 预售心得

  • 青春的祭礼

    那年,我稚气未脱,咿呀学语,眼中的世界是万般的奇幻。 那年,我初入学堂,为了不与母亲离别,我咬伤了校长的小腿。 那...

  • 心中的祭礼

    小时候啥也不懂:为什么在这个日子、这个时辰要祭拜祖先,要去磕头上香?反正母亲一喊“去磕头”,我们小孩子便依次来到摆...

  • 青春的祭礼

    我的青春,有很多想要忘记,想要把它埋进坟墓里。 想着黛玉葬花,我心里又是另一番风景 然而这花落枝下,也不忍惜落一番...

  • 风中的祭礼

    风中的祭礼 是用血写成的诗 以灵魂为祭品 穿过地狱 在烟波浩渺间 勇敢的恋人们 终于吻到了最爱的人 直到世界尽头

  • 爱的祭礼

    情感世界里最基础的定律:是你的便是你的,不是你的无法强求。纵然无数读本教导你如何留住男人的心,可是他如果足够爱你,...

  • 南怀瑾老师:照着这个方法去做,你就懂得了心性修养的关键(珍贵影音

    3原创 南怀瑾先生著述 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昨天 【首次公开南师珍贵原音:南怀瑾老师讲《牧牛图》】 ****** ...

  • 《祭礼》

    乍暖还寒清明至,天南海北异客思,欲把清香龙穴前,奈何俗言弃女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老师】祭礼的真意——对人对事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mr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