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汉字活解国学与传统文化《论语》学习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7】——有聊胜于无

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7】——有聊胜于无

作者: 教育参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0-04 06:15 被阅读164次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会颁发政令,叫政令书,为来年每个月都制定政事,规定每个月的发展情况。诸侯接受了政令书之后,就把它藏在太庙里面。每月初一,都会供一只饩羊,活生生的羊,用来做祭品。然后祭告于太庙,把当月的政令书取下来,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天子自己每月初一朔日这天也举行告朔礼,他是在明堂里面举行。明堂是祭祀文王的地方,诸侯在太庙礼。天子用牛,诸侯用羊,来举行这种告朔礼。

    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啊,你不舍得那只羊,我不舍得那种礼。”

    【感悟】

    一、子贡是站在羊的角度来看

    子贡想把在告朔礼里面供的这个羊给拿掉,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根据《史记》记载,周朝在幽王、厉王的时候,天子和诸侯都没有行这个告朔礼了。当时因为幽王、厉王昏庸,玩物丧志,经常不理政事。所以也就导致天下大乱。

    在鲁国,到了鲁文公十六年,鲁文公因为疾病,他四次没有去参加告朔礼。鲁文公死了以后,这种告朔礼就每况愈下,诸侯、鲁君,都不去行这个告朔礼了,只是到每月初一,在形式上派人送一只饩羊去供奉祖庙,只搞个形式。

    那现在礼都没有了,那还杀这个羊有什么意义呢?子贡是站在羊的角度来看,同时也表示出对形式主义的反感,这固然也是难得。孟子讲,“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这是人的一种天性的仁心。

    二、孔子愿留着青山在

    告朔礼在最初制定的时候,是体现圣人的用心的。它是令国君、诸侯,生起对天子的敬仰,以及对政令的重视,这个精神非常重要。一国之君能够这样谨慎恭敬,“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去治国,就能够使国家大治。有“告朔”就象征各诸侯对天子的归属、臣服。

    当国君把这种礼废弃,实际上是恭敬心失掉。人没有恭敬心,做什么事都做不好;对于国家而言,恭敬心就没有载体了,人心就会散乱。所以孔子是极力想要恢复周礼,也就是希望用周礼的这种形式把人的恭敬心唤回来,这是圣人一片苦心。

    虽然这个内容暂时没有了,如果这个形式如果还有,还不会使人彻底忘记,将来可以做为一个载体,把内容也恢复起来。如果把羊也去了,形式没有了,孔子担心君臣之间关系更加模糊,僭越、违礼的事情就会更多了。

    子贡对国君之礼是完全绝望了。但孔子还没有绝望,孔子想得要比子贡深远。这是孔子的无奈之举,也是拯救礼的最后努力如果连这形式也没有了,内容也就无从挽救了。

    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这个残存的形式在,一旦人心回归,则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过火的野草会长得更加茂盛。对此,孔子是满怀信心的。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论语》有20篇约500章,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50余章,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彭放”。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彭放|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3·17】——有聊胜于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ot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