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内容来自【美】道格•莱莫夫的《像冠军一样教学》一书
冠军教师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会把大量的阅读任务整合到课堂里,在每一门课里,把“通过阅读去学习”的方法传递给学生。
要想确保阅读的效果,必须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文本、监控他们阅读的过程、确保他们在用心阅读;会让阅读成为课堂里的一项公开任务,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以最大化阅读的效益。
为什么朗读如此重要?
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知道学生能否阅读一篇特定的文章,同时还可以了解到他们会在哪里卡壳,进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反馈和练习。
当学生读错了一个词,你可以立即介入,让他改正。教师要想让学生阅读有难度的文本,挑战孩子的能力,让他们走出自己的舒服区,就必须给予每个学生适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一堂课上,当其他学生看到一位学生能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这本身就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出色的教师,通过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学习特定学科中的特定语言形式,这样一来,教师既可以搜集信息,给予反馈,同时也能确保学生在认真阅读。
朗读还能营造带着情感阅读的氛围。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这对于建立和评估阅读理解技能大有裨益。
朗读让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日常的习惯,他们会暗暗较劲,看谁读得最好,谁能读出散文中的幽默和愤怒。换句话说,朗读让学生回归到了阅读的本质:共同分享文字里的社会性、表现力和戏剧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效果远比教师苦口婆心地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更有效。
如何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
作为教师,该如何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并尽力减少它的不足呢?如何确保收获杠杆效应(当一个学生在课堂里朗读,我把教师能够如何让其他学生受益称作杠杆效应)、保证学生专心致志呢?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你可以做哪些应急预案呢?
1、带上一些表情
当你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时,最好带上一些表情。当他读得不错时,不妨偶尔让他再读一遍,进一步激励他(“哦,小冬,你能再把这个句子读一遍吗?我太喜欢你朗读这句话的感觉了”)或者对他提出更高要求(“很好,阿丽,现在你再读一遍,要表现出主人公愤怒的感觉”)。当你让学生朗读时,你可以运用这些方式来增加课堂活动的效果。
2、不要固定学生朗读的持续时间
明确告知一位学生需要朗读多少内容,会减少别的学生的参与度,所以,当你在课堂上叫学生朗读时,不要直接告诉他要读多久。
你可以这样说“小倩,请开始朗读”或者“小倩,接着念”。这样,其他学生才更可能一起阅读,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老师会叫人接着读下去。
此外,不固定学生朗读内容和时间的话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避免尴尬,让他们在一个安全且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朗读。
朗读的时间短一点,能够让朗读的效果更好,也能让课堂更具吸引力。课堂上朗读的核心就是用较短的间隔,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
3、让下一个朗读者的身份具有不确定性
如果你很快从一位朗读者跳到下一位朗读者,当学生不知道下一个被叫起来朗读的人是谁时,学生就会督促自己紧紧跟着阅读的内容。保留你选择下一个朗读者的权利,还能帮你有效将学生和适合他朗读的篇章匹配起来。
当你叫学生起来朗读时,不能只叫自告奋勇的人,无论他们是否举手,你都应该尽可能多地叫学生起来朗读,不举手的人也要叫他们起来朗读。这会让所有人都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
当然,你可以时不时叫一位积极踊跃、自告奋勇的朗读者,这进一步强化了一个事实——举手的学生是在告诉你他热爱朗读,想多读一点。但多数时候,是教师决定让谁来朗读,你必须传递这样的信息:朗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每个人又应该参与进来。
4、减少过程成本
当在不同朗读者间切换时,即便是过程成本上一些细小的差别,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从一个朗读者切换到下一个,你花费的不仅是一秒钟,这还会影响学生的阅读连贯性,进而影响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从一位朗读者切换到下一位时,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理想的情况是统一使用的语言,如“小强,你接着读”就比“谢谢你小明,读得很好!小明,你能不能接着读”更高效。前者比后者快了三倍,同时也将学生朗读的时间最大化了。一次课上几秒钟的差别似乎微不足道,但如果你一次课交替50次,这些损失的时间会积少成多,一年下来就可能浪费很多时间。
5、运用教师搭桥,以保持连贯性
当教师运用课堂朗读时,其实已把两种类型的阅读结合在一起了,即学生的口头朗读和教师的口头朗读。作为教师,你自然是教室里朗读最好的人。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你示范如何绘声绘色地朗读,并期待学生能够用同样喜悦、专业的方式朗读文本。当他们读到最重要或者最困难的段落时,你可以介入,自己来朗读——你的朗读能够把文章里一些细微的差别表现出来,并加深学生的理解。
当学生在几句话上卡壳时,你也可以接过来,保证阅读的连贯度,让故事情节不中断,并让其他学生也参与进来。在搭桥阶段,教师在掌控课堂朗读的循环中和学生交替朗读一篇短文——这就是搭桥。
在搭桥的典型课堂活动中,教师可能要求小刚读几句,然后马丁读几句,然后是小希,最后教师自己再读一部分。
教师可以事先规划自己朗读的部分,也可以自己示范如何绘声绘色地朗读,让故事情节跃然纸上。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小希卡壳了,而教师不希望放慢课程进度,导致学生理解过程中断,所以教师此时可以自己接着朗读。在课堂上,当学生碰到朗读障碍时,教师可以或多或少进行一些干预。
有时候,教师会自己开始朗读,设定基调偶尔还会直接说:“我先开始朗读,然后我会请几位同学起来接着读。随时做好准备!”显然,教师朗读不需要总是充当桥梁作用。如果要这么做,一定是教师根据课堂需要决定的,这也是朗读艺术的一部分。
难度较大的文章朗读需要更多的搭桥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示范,平衡好朗读能力较弱学生的节奏。
6、便捷的口头测验
罗伯特开始朗读《歌剧魅影》,他在读第一句话,最后一个单词的时候,有意不读出来,“卡洛塔有……”,他这样读是在暗示学生,随着他音调的变化,学生们应该把空缺的词语补上。在课堂提问时,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主动回答,并且说出了正确答案“主角”,所以罗伯特重新来了一遍:“噢,有一些学生没跟上我们的节奏。
我们再来试一次。”“卡洛塔有…”,教师再一次问道,这时,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主角”。这表明学生全部跟上了教师的节奏。罗伯特在课上一直使用这个高效的方法,帮助他快速、便捷地评估了学生的阅读状态。
7、准确定位,快速衔接
“记住现在停留的位置,跟上我的节奏”,帕斯托说道。他正在为六年级学生示范如何定位他们在朗读《点燃希望》时停留的位置,然后暂时把书放在一边,把视线移开,表示他已经做好准备要开始讨论了。在简单讨论埃斯佩兰萨和米格尔对一次火车旅行的不同态度之后,他发出指令:“小梅,请拿起书,继续往下读。”在不到两秒的时间里,她和她的同班同学就立刻开始朗读,几乎没有任何过程成本。
同样,当罗伯特·德·里恩准备让学生开始讨论《歌剧魅影》或者准备结束讨论、快速回到课本时,他可能会说:手指夹住书页,合上书本。”
有意义的阅读
如果一位教师能确保他的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阅读,那他就能随时确保一项很有价值的活动在课堂进行——这是受过教育的公民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能把时间花在可靠的投资回报率上,也不用再去监督一个没有太多价值的课堂活动。他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一投资回报比例高于预期,这样他投入的时间才是有价值的。
作为教师,我们管理着有限的资源——时间。我们关心能否让学生学到东西,但这是一个不完整的问题。我们应该问的是,我们行为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也就是说,和其他合理利用课堂时间的方案相比,每分钟学生能学到更多内容。
在本文提及的教师课堂里,有意义的阅读—一负责、有表现力的口头朗读,外加间歇性的提问和解释——为教师提供了可靠且高额的投资回报率。这是一项高质量的活动,稍加准备或者适当投入一些资金,这项活动可以随时推广到任何一个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