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诵读——《诵读的力量》

作者: 清河061孟晨曦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21:53 被阅读4次

    周三晚上,在青椒计划迎来了专业课程第二十八讲——《诵读的力量》,当我看到课程预告时就在想这样的一个问题:诵读和朗读朗诵一样吗?倘若不同,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带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找到度娘,向她寻求帮助,博学的度娘解答道: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诵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òng dú,释义为念;熟读;背诵。亦指诵读诗文时读出声音来。出自《三国志·吴志·阚泽传》。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听完度娘的解说,也不知其所以然,还是跟随首都师范大学李文华教授一起感受诵读的力量,传承经典诵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但是,文化自信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要真正拥有这份自信,就必须尽快地丰富我们头脑和心灵。那么,用什么来丰富呢?最好的作品就是经典——我们民族和世界的经典作品。

    当拥有这些经典作品时,应该用什么样的办法让经典落地,落在孩子们的身上?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实行就是诵读,这是被证明了的事实,是令人鼓舞的事实。

    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而今天,李文华教授向我们传递了诵读训练的标准解读。

    传承经典诵读——《诵读的力量》

    那么,当进行诵读训练后又会有什么收获呢?

    对于这部分,李文华教授没有用抽象的理论知识向我们阐述诵读的力量,而是通过向青椒们展示他为各学校的师生的训练结果,道出了诵读的魅力以及在诵读中的收获。

    声音的变化——越来越好听,会用气了,不累嗓子了;

    精气神的变化——团队的士气出来了,自豪感,庄严感;

    在一遍遍的联系中,对作品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表现力越来越强,情感更加丰富,内心更加饱满,有底气;

    在舞台上自我超越,释放压力。

    而这些所有的收获归根结底就是“成长”。

    回归于现实,现在的孩子们脆弱的原因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缺乏锻炼,二是心灵不丰满。独生子女普遍在他人的服务中、在脱离劳动的环境中长大,虽然知道的很多,知识、技能、技艺学历不少,但匮乏的是身体的磨练和精神的滋养。针对孩子的脆弱,如何破解这道难题?

    党中央号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进行经典诵读训练,培养传承经典诵读的接班人。学生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佳时期,要让学生熟读成诵,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经典诵读材料,才能够运用,才能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语言。

    叶圣陶老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所以,在学习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诵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诵读需要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慢,字字清楚,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能出新

    谈及诵读,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彩虹花和阅读的发起者——时朝莉老师,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坚持每天和全国的乡村孩子一起诵读,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令人敬佩!

    未来的路上,让我们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与经典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承经典诵读——《诵读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lc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