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夏天

作者: 吾心安处 | 来源:发表于2022-07-13 22:10 被阅读0次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    ——冯骥才

    1

    "棒冰、棒冰,卖棒冰!"自行车、白木箱,木箱上写着或者印着大红的"棒冰"二字,特别引人注目。卖冰棍的人一边吆喝,一边用小木块在箱面敲着,有时还敲出节奏来。

    也有人用洋气的上海话吆喝:"雪糕、雪糕,上海雪糕!"无疑,这是上海农场或海丰农场的人,他们用不太地道的上海话叫卖,显示出与普通大丰人的不同。

    听到叫卖声与敲击声,乡村孩子立刻欢呼雀跃起来。接过大人给的钱,拿了淘米萝或饭盒,有的直接拿条洗脸毛巾,飞似的跑向卖冰棍的。

    普通的五分一根,赤豆的八分,最好的奶油雪糕卖一毛二。那时,尚没有什么蛋筒、花脸之类,更不用说什么国外进口的。

    拿了,赶紧装起来或者用毛巾一包,同样飞似的跑回家,分给兄弟姐妹和大人们。慢了,会化,少一口也是损失。

    吃的时候,喜欢慢慢舔着、吮着,起码也是小口、小口地咬。要是大口、大口囫囵吞枣,准会挨大人骂:“馋疯了!慢慢吃!”吃奶油雪糕,吃得嘴巴四周一圈白,那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

    不过,由于我家住的地方不在农庄上,父母过日子也比较俭省,我们吃棒冰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2

    村庄小河里的水特别清,到处可见成群的小鱼游来游去。伸手去捉,它们飞速散去。

    那水,双手一拢,捧起来就可以喝。有时候直接趴在河边,用手将水草扒开,把脸埋进水里,牛饮!

    有一种比较有趣的喝水法。取一盐水瓶,洗净,在橡皮塞中间钻一个小孔,用空心橡皮管穿进去,然后直接从河里装满水,这就可以喝啦。

    盐水瓶到医务室去找,或者有谁生病挂水后将盐水瓶直接带回家。彩色橡皮管小商店里或货郎担上有得卖,管径大的、小的,颜色红的、绿的,质地硬的、软的……一应俱全,五彩缤纷。

    清水没啥味道,不大好喝,有办法呢。有一种叫做"糖精"的调味品,那可真是糖的精啊,一瓶清水只需放上四五粒,就甜甜的了。有时用指头捏上两粒直接扔嘴巴里,起先感觉很甜,一会儿之后甜得发苦,苦得你直挤鼻子弄眼。

    长长的吸管,常常你喝一口、我喝一口,接力,从没谁嫌谁。

    有时几个人将几根橡皮管同时穿在一个瓶塞里,"一二三",一起开喝,几秒钟瓶子见了底,好爽!

    3

    农村孩子,下河游泳那是必须的。

    男孩子如果不会游泳,要么被父母非同一般地宠着,要么身体有毛病。

    我二叔家屋前有一方方整整的河塘,一塘清水,半塘的荷。那是我们最好的游泳池。

    狗爬式、仰泳、自由泳……这些泳姿我们运用自如,不过都是自学成才,动作不够标准。

    扎猛子,深吸一口气,潜下去,游一二十米没话说。在水下方向不太容易把握,常常游歪了,游到有荷的地方,身上会被荷茎的小刺刺得生疼。

    用双脚拚命打水花,“扑通、扑通”直打得鲢鱼跃出水面,有时甚至会跌落在岸边。

    也有时候,胆大的堂兄会猫着腰钻进河边公家的蕃茄地里,偷偷摘几个蕃茄扔进水里。

    上岸后,两个堂兄弟喜欢光着身子跑到房屋墙边,将身体前后左右往砖墙上贴,身上的水立刻被吸干,省得用毛巾慢慢擦。

    汛期,父母怕我们出事,一般是不允许下河的。有一次,正值汛期,趁着父母午休,我们兄弟三个到自家屋子东侧小河里游泳。

    不知怎么父亲就提前醒了觉,来到河边大喝一声:“都快给我上来!”哥哥和弟弟立即乖乖上了岸。我离得较远,仍悄悄埋伏在芦苇丛中,不吭声,想等父亲离开了再上来。"三烂鸟子,还躲芦柴窝里干什么?快上来!躲那边以为我就看不见了!"父亲又一声吼。

    这事成为笑柄,让姐姐和兄弟们笑话了很久。

    4

    捉知了,是夏天的一大乐趣。

    取根芦苇,去掉芦花,将尾梢折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用线扣牢。

    握住芦苇,找到面积较大的蜘蛛网,转动芦苇,将蜘蛛网朝三角形或长方形上卷,直到布满。

    随鸣叫声到树上找知了。瞅准了,悄悄将网面往知了的背部一贴,知了的翅膀就会牢牢粘在网上。任它拼命叫唤与扑腾,那是怎么也挣脱不了的。

    捉到之后,把知了虚虚地握在手心,用力摇晃,知了就“叽叽、叽叽”地叫个不停。一旦停止叫唤,再摇……

    后来知道,知了的学名很好听——“蝉”,知了叫则称作“蝉鸣”。

    蝉鸣为炎炎夏日增添了无限浪漫的色彩,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经常会好奇地想,知了的“嘴巴”怎么会长在腹部而不是头上呢?有时候用指头轻轻拨弄它“嘴巴”上的“簧片”,努力探个究竟,当然总是无解。

    5

    小河边,农家的“码头”多用石块垒成,夏天,大人、小孩到河边洗脸、洗衣服,习惯光着脚直接站在水里的石块上。

    生态环境好,水里蚂蟥就多。在水里时间略长,上岸后发现腿上叮着蚂蟥是常有的事。

    发现蚂蟥的最初,会本能地跺脚,使劲跺,指望蚂蟥能掉下来。直到脚跺疼了才发现那是徒劳。不得已,硬着头皮用手指捏着蚂蟥,往外拉,这时蚂蟥的身子会被拉得细细长长的,但就是拉不下来。后来听人说,用手使劲拍打蚂蟥叮咬上方的皮肤,可使蚂蟥掉落,一试,还真管用。

    皮肤有了伤口,会流血,一般无大碍,用清水冲一冲也就完事了。

    对于吸过我们血的蚂蟥,不会轻易放过,大多会将它们处以“极刑”。一种方法是用火烧,直接扔到做饭燃烧着的灶膛里,或者专门拿来柴草点火烧。另一种方法是用食盐腌。把蚂蟥搁在砖头或平地上,从盐罐里抓点儿盐,慢慢往蚂蟥身上洒。蚂蟥身上是湿的,盐很快溶化,蚂蟥随即拼命扭动起来,并不断伸长身子想逃跑。立即再洒盐,让它充分接受“盐浴”。一般来说,蚂蟥再翻滚、挣扎一小会儿,就上了西天。

    那时候觉得颇为奇怪的是,蚂蟥被盐腌死后,没有尸体,只有一小摊水。

    还有一种蚂蟥,块头很大,背部青灰色,腹部黄色。身体缩成一团时有乒乓球大小。从没见过这种大蚂蟥叮咬人,因此感觉没有小蚂蟥恐怖。

    淘气的我们喜欢从沟渠里捉这种蚂蟥,抓住后用双手搓揉,直到搓成一团,成了个“肉球”。

    玩“肉球”的方法较多:玩打仗游戏时当“炮弹”使用,朝对方头上、身上砸;用力往地上掼,看它像泄了气的皮球;恶作剧往女生书包或口袋里揣,等着她们尖叫……

    6

    降温、解热,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有的是大大小小的蒲扇。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夏天几乎蒲扇不离手。

    有的人家为了保护好蒲扇,用蓝布或白布将边沿缝起来。可这样弊端明显,汗水将布边淋湿后,容易脏且有异味。其实开裂了直接用尼龙线缝一下效果更好。

    蒲扇用的时间久了,颜色会变成深黄色,很有年代感。

    有时刚吃完饭,见父母热得满头大汗,我们会双手握扇,对着他们猛力地扇,直扇得父母头发飞舞起来、眼睛眯成了一道缝。父母会夸我们懂事、孝顺,这时,我们就扇得更起劲了。

    睡觉前,往往慢慢摇着蒲扇。突然,"啪"的一声响,那是在赶苍蝇或拍蚊子。

    随着睡意越来越浓,蒲扇越扇越慢、越扇越轻,最终歪落在了席子上或身上。

    7

    农村大大小小的河塘边大多生长着香蒲,蒲苇棒是香蒲的种子,是从蒲苇中心长出的一根长长的棒子。

    这玩意在我们眼里是极其生动的。玩打仗,当"敌人"靠近时,用蒲苇棒偷袭,蒲绒爆裂开来,雪一样纷纷扬扬,粘在头上、身上。

    而蒲苇棒最广泛的用途是驱蚊。取一根或几根,将有蒲绒的这头点燃,放在上风方向。燃烧产生的烟和味道,会将蚊子赶得远远的。

    吃晚饭或纳凉时,我们会争着坐在靠近蒲苇棒的位置,这样被蚊子咬的可能性更小。不过,有谁突然"啊"地一声惊叫或者跳起来,不用问,多半是不小心被蒲苇棒烫着腿脚了。

    大人离开时,我们会将蒲苇棒握在手上,用嘴巴吹净灰烬,露出红红的火头,然后快速绕着场地跑,火头被风吹得越来越亮,我们激动地挥舞起来……

    有时候,晚上肚子不舒服,得上茅坑去蹲坑,也不忘点燃一根蒲苇棒,轻轻搁在坑沿。这样,人可以安心放松。

    8

    父母对我们要求较严,到我们稍大点,暑期干农活那是少不了的。

    大夏天,气温高,干什么都轻松不到哪里去。但不同农活辛苦程度差别还是很大的。

    印象中较为轻松的是打棉花苗头,比较有趣的是挖马铃薯。最难捱的是在高高的玉米地里锄草和台风过后扶棉花苗。

    棉花苗长到一定高度后,需要控制其高度,否则会光长苗不结桃。打棉花苗头就是将主头掐掉,又称打顶。没太多技巧,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尽量用指甲掐,而不是用指头拉拽;二是掐去的头不要太长。

    站在两行棉花苗之间,用双手分别打两边的,眼睛随之左顾右盼,就象《采茶舞曲》中唱的——"左采茶来右采茶,双手两面一起下……"我们努力将动作做得麻利、潇洒,仿佛不是在打棉花苗头,而是在做游戏或表演,劳动的苦与累似乎没了踪影。

    为什么喜欢挖马铃薯呢?因为感觉挖马铃薯就是一个探宝的过程。不愿用大铁锹,而用那种三角形的小铁锹来挖,因为用大铁锹容易将马铃薯切断。挖的过程中,我们不时用手扒,那些大大小小、滑溜溜的马铃薯,仿佛就是一个个宝贝疙瘩。正常情况下,一次挖上三五棵就够吃了。

    9

    睡觉尤其是午睡,除了床铺,地面、桌子、凳子、门板等等,都是睡觉的工具。

    那时屋内地面尚没有铺设地面砖之类,水泥地坪也没有,就是泥地。农村屋子里泥土地面比较特别,可能由于下雨天人的脚带回来的泥土聚拢起来,形成了一个个凸起的瘤子。人天天在上面走,这些瘤子被磨蹭得十分光滑。

    屋内的泥土地带点儿潮湿,也带着一股凉气。随便铺张草席或摊开一张塑料布,就成了地铺。

    记得那时我家有一张年代较久、颜色用得发了红的老凉席,睡在上面特别凉爽、特别惬意。我们都喜欢挤在这张老凉席上。

    农村的大人及孩子们,睡长凳的本事很大。两张窄窄的长凳一拼,睡上面,根本不用担心滚落下来。更在甚者,睡在一张长凳上。

    矮饭桌也可当床用于午休。但饭桌正常放在厨房里,睡在上面,免不了总有苍蝇来骚扰,睡不踏实。因此,宁愿在大屋里或树荫下练功似的睡长凳,也不愿在厨房里睡矮桌。

    农村的门大多是双扇的,且有门窝。要用它睡觉时,只需卸下一块门板来。卸门板很容易,从门窝那儿往上轻轻一抬,挪旁边点往下一放,就卸下了。别说大人,小孩子也都是卸门板好手。

    10

    农家的晚饭大多在门外院子里或场地上吃。

    经过一天的劳作,人比较累了,晚饭时间既是填饱肚子又是彻底放松身子的时间,还是一大家人一起聊天的时间。

    下午四五点钟开始打扫场地。先用脸盆、水桶之类装上水,接着用勺子或者直接用手往泥土场地上均匀地泼水,待水被吸干后用大竹扫帚清扫。

    黄昏时分蜻蜓特别多,聚集在场地上空飞来飞去。举起大扫帚追着扑,大部分蜻蜓会很灵巧地躲过,也有一些会被扑落。掉落在地的,我们会捏着它的翅膀,看它们扑腾,并仔细观察它们的眼睛及身体。

    当一户户人家烟囱上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空气中逐渐弥漫着柴草燃烧的烟火香味。不用说,这是留在家里的老人或孩子开始烧晚饭了。

    煮粥,没有电饭煲之类电器,纯手工,可算是一门小小的技术活。由于缺少大米,大多用玉米粉或大麦粉煮玉米粥、大麦粥。将大半锅的水烧开后,一手从小木斗、瓢之类容器里抓玉米粉或大麦粉并少量而均匀地往开水中洒,另一只手握双筷子不停地搅拌。如此不停地进行,直到整锅粥稀稠程度比较合适。

    在沸水中下锅的玉米粉或大麦粉容易产生面疙瘩,需用漏勺或饭铲挑起来,用筷子碾碎。有时偷懒,直接将面疙瘩倒进猪食桶里。

    粥煮熟了,用陶瓷盆盛起来,放到外面的饭桌上,等干活的人回来后一起吃。

    晚饭小菜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菜瓜和水泡炒蚕豆。具体做法不详述,调料除了油盐,缺不了的是蒜泥,越多越好,调味又杀菌。

    比较常做的面点是摊饼。将面粉用水调了,和上鸡蛋、葱花等,不用发,直接摊贴在铁锅四周。熟了之后划成小块,加上油、白砂糖等炒一炒,又香又甜。

    吃晚饭,大人边吃边聊边休息,比较费时,小孩则会早早吃完了。吃完了干什么呢?捉萤火虫,放到小玻璃瓶里,夜里带入蚊帐。或者直接将萤火虫摔到地上,用鞋底快速向后划拉,地面便呈现一道长长的萤光线。用脚踢、踩地上的土狗子(蝼蛄),看它们被踩伤后,驴一样在原地转圈。

    同时,孩子们各种方式的洗澡也开始了。下河游泳顺带洗了澡,拎桶清水站在场地边上慢慢往身上泼与冲,用木澡盆搁起一头坐着洗……

    一顿晚饭,虽然大多喝的是薄粥,但从天色微黑直吃到月朗星稀,一两个小时是正常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时候的夏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nt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