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作者: 铎耀 | 来源:发表于2020-03-07 20:33 被阅读0次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本书发展了当今心理治疗领域深具影响力的精简治疗理论和模式。三位作者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多种理论,探讨了人们面对难题时“变”与“不变”的态度,以及问题是如何形成、为何会持续存在、又如何解决的过程。这本书会让你颠覆以往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认知,知道什么样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       

一、关于改变的理论: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1.没有改变本质的变化是“第一序”,改变本质的变化是“第二序”             

第一序改变随处可见,但第二序改变却很少发生           

案例:例如,在很多家庭中,都有一个喜欢喝酒的丈夫。但是,当妻子向他抱怨、想保护他不被酒精所伤害时,受够了唠叨的丈夫,反而会喝得越来越凶。丈夫的行为,反过来又刺激妻子变得更加唠叨,家庭矛盾越来越大。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妻子是希望寻求改变的,而她的做法就是,不停地抱怨、不停地劝解。然而,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结果是,丈夫发生了第一序改变,原先是只喝一瓶酒,现在妻子每天唠叨,他反而觉得心烦,每天就多喝两三瓶酒,而本质层面的变化并没有发生。也就是说,这样下去,酒只会越喝越多,根本不可能会有第二序改变:完全戒掉饮酒的习惯。       

   

2.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之间的关系           

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并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想通过第一序改变推动第二序改变,基本上是不现实的;而且,很多情况下,想通过第一序改变,达成第二序改变,最后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       

     

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问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1.解决之道变成了问题           

案例:酗酒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一些国家,禁酒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正式宣告生效,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禁酒。但是实际上,这项举措非但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反倒让状况更加糟糕。在禁酒令的影响下,美国的酗酒者有增无减,不仅贩卖私酒成为谋取暴利的手段,而且地下酒场林立,质量低劣的假酒更是影响了大众的身体健康。同时,因酒而产生的贪污事件频发,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都在禁酒令的影响下苦不堪言。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原本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没有成功地解决问题,反而成为了问题本身。       

2.可怕的简化         

所谓可怕的简化,指的是人们忽视问题,或者不把问题当问题。         

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首相张伯伦主张推行“绥靖政策”,对纳粹德国做出一系列让步,以换取欧洲的和平。1938年,德国出兵侵占奥地利,随后又兵临捷克,张伯伦却依然相信“和平”依然存在,最终导致法西斯主义气势大增,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张伯伦所犯的错误,就是忽视问题的存在,不愿意正视现实。       

     

3.乌托邦候群症           

乌托邦,指的是理想的状态;候群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综合症”。所谓乌托邦候群症,指的是过于理想化,问题明明无解,他却坚信有解决之道;或者问题有解决方案,却认为问题无解。         

案例: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为了获得长生不老,就相信术士的林丹妙药,最终不仅没有延长生命,反而加速丢掉了性命。很明显,想获得长生不老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坚信有解决之道反而加速了死亡。       

 

4.悖论             

案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悖论经常存在,比如家长常常这样告诫孩子:你应该听我的话,发自内心地好好学习。但是实际上,如果孩子是因为听家长的话去学习,那就无法做到“发自内心”。家长们想培养孩子们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然而,很多时候,这种教条式的方法,不仅没有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反而使他们感觉到受到了“强迫”。从家长和孩子的这个案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因为悖论的存在,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使想要解决的问题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三、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改变现状?

         

1.重新框定           

所谓“重新框定”,指的是将一个客体的种类改变成另一个种类,使我们能用这一种新的观点去理解事物。         

案例:19世纪,在巴黎发生了一次暴动,军队指挥官接获命令要对暴民开火以清除广场。他命令部队进入射击位置,一支支枪对准着群众。接下来,是一阵恐怖肃杀的寂静,就在这时,指挥官拔出剑并对着群众大喊:各位先生女士,我奉命要对暴民开火,但是眼前我所看到的是一群诚实、人格高尚的市民,我请求你们能够离开广场,好让我能够瞄准暴民!结果,当他把这番话说完,广场的人群不到几分钟就散去了。           

在这个案例中,军队指挥官的上级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直接开火清除广场,以达到防止群众暴动的目的。但是,假如真的这样做的话,这个解决方案就极有可能成为问题本身,直接推动暴动的发生。而军队指挥官则使用了重新框定的方法:将一个客体的种类,改变成另一个种类——既然上级认为这些人是暴民,那么我同样可以认为这些人都是良民。 

       

2.化暗为明           

案例:母女两人关系不好,经常爆发争执,一般情况下父亲的解决方案就是沉默不言,谁也不帮,或者告诉妻子,要理解孩子,多忍让一些。但是父亲越是这样做,女儿就越是得寸进尺,妻子对丈夫的“懦弱”也更加抱有怨言,家庭矛盾越来越大。根据重新框定的艺术,父亲可以主动挑起争执,公开抱怨妻子与女儿。这样做,妻子和女儿就很可能站到统一战线,之后父亲再默默承认错误,默默退出家庭纷争。       

     

3.宣而不隐           

案例:很多人在上台演讲的时候,都会自发地脸红、说话结巴。我们通常为了改变这一状态,都会在上台前告诉自己:要镇定,加油!但是,越是这样告诫自己,越是紧张。如何才能达到第二序的改变,真正解决问题呢?实际上,根据重新框定的艺术,我们大可不必因为紧张,就告诉自己要镇定,而可以选择在一上台的时候,就告诉观众,你自己很紧张。把问题说出来,而不是隐藏,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巧妙方法。       

     

4.小题大做。             

案例:在工作的时候,我们经常战战兢兢,害怕出错。很多职场人没日没夜地加班,检查自己的工作,就是害怕因为犯了错误,丢掉了工作。但是,越是细心检查工作,这种恐惧的心理就越强烈,到最后几乎成了一个梦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既然越是谨慎,问题越是严重,那么,同样按照上面所讲的逻辑,我们可以强迫自己每天主动做一件“错事”,犯一个很小的错误,并且让别人知道自己犯了错误,最好闹得“沸沸扬扬”。之所以选择小错误,是因为小错误不会太影响工作成绩和生活质量。从小错误入手,时间久了,“害怕犯错”这种梦魇就迎刃而解了。       

     

5.利用抗拒。           

案例:一名好吃懒做的中年人长期在家待业,妻子带他去看心理医生。这位心理医生并没有选择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找工作”这样的问题,而是对他说:“我知道我不应该告诉你这些,但是我必须告诉你我很羡慕你的生活方式。只要你愿意,你早上可以不用起床,你可以下午打球,晚上去看电影。你的父母虽然年纪很大,但是他们会和你的妻子一起为你支付生活费。即便父母去世,政府也会资助你的家庭。你为什么要来看心理医生呢?你为什么要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呢?我恨不得自己也能像你一样。”             

这名中年人在听完这段话之后勃然大怒:“你这是什么医生?我难道不应该好好工作养家吗?你知道我的妻子和父母生活有多辛苦吗?”不久之后,这名中年人就出去找工作去了。心理医生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在重新框定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人们的抗拒心理解决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oh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