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问题儿童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只是表象而已,这些表象的背后就是由于这些孩子在追求完美、追求优越的过程汇总迷失了正确、有用的方向。他们选择了无用的、错误的发展方向。(呼应204页)心理学是了解一个人到底如何处理、应用他的印象和经验对刺激做出回应。下图是根据我对书的理解绘制的一个流程图。////我的感悟:趁早对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以塑造孩子的知觉系统很重要,一旦形成再去重塑孩子的知觉系统还是相对难。
2、孩子的例子:老二晚上睡前喝牛奶,当把牛奶拿给他,说:快把牛奶喝了,睡觉。就是不喝,越催,越反着来。分析目的:父母的催促会使孩子感觉到自我功能被削弱,所以孩子和父母反着来,是争取自己的权力。解决方法:分清磨蹭是谁的事,结果由谁来承担!孩子的爸爸说你不喝,我就喝了,结果就是爸爸把牛奶喝了,然后孩子会一直哭闹要喝牛奶,这时候告诉他,牛奶每天就1瓶,今天已经没有了,要想喝牛奶就要明天了,并且,以后喝牛奶一定要赶紧喝,不然就被爸爸喝掉了。让孩子哭闹一会,然后抱着安抚他的情绪。
3、阿德勒的儿童教育理论围绕着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句话,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其他诸如如何帮助积累书本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智力一类的问题则是儿童教育的枝节和皮毛。
第一章 导言
1、本书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知识,是建立在个体心理学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之上,一个人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对事实的主观看法,并不是事实本身)才真正是他的人格结构的基础。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一个充满同一样事实的世界,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比如家庭中的老大和老二。
2、从来就有衰弱或带有缺陷的身体器官;从小受到严厉的管教,从来没有感受过父母的慈爱;从小被娇宠过甚。这三种基本处境使孩子产生欠缺或自卑的感觉;同时,为回应这种欠缺感或自卑感,这些处境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超乎人力的雄心,若不能正确的引导,将膨大为不成比例的野心变得过分敏感,结果是或变成性格怪癖之人,或变成不负责的人,或回避现实沉溺于幻想。
3、判断孩子或个人是否获得成长的一个明确标准,就是孩子或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感情。
4、对失去信心的人来说,最具有吸引力的不外是最快捷地满足心理学上对成功的渴求。甩开社会的道德义务,并且用破坏法律的手段来突出自己,使自己获得一种征服者的感觉——这比走社会的既定道路要容易得多。
5、从对待下面三个问题的态度可分析一个人的人格:①涉及社会关系:结交朋友和与人相处;②如何运用管的他的一生: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我们个人主观的意愿,还要联系到客观的事实,因此,对职业问题的回答反应出一个人的人格及度生活的态度;③两性话题。
6、小孩一旦遭遇生活问题,就会暴露出他是否得到过“正确”的培养,也就是说,他会显示出是否具有社会感情、勇气、理解力和建立起一个有用的目标。然后,我们只需要找到他挣扎追求的节奏、他的自卑感的程度以及他的社会意识的强度等。所有这些相互关联和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割裂的统一体,发现统一体结构上的谬误并重建统一体才能重塑孩子的人格。....**注意此处强调&&社会感情、勇气、理解力和建立起一个有用的目标&&&&。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体
1、人格统一体的发展就是把人的行动和表达协调成为一个单一的模式,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似乎都表达了他的全部生活和人格。
2、一般来说,在孩子2岁或3岁的时候,他就为自己确定了一个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指引着他,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这一目标。在目标形成的过程中,小孩有可能做出不正确的判断。但目标一旦形成,它就开始约束、控制着孩子。孩子把他的目标具体落实在他的行动上面,他调整他的生活,以便全力以赴地向着他的目标追求。
3、孩子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所以当孩子,尤其是6岁以下的孩子,喋喋喋喋不停的问为什么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耐心解释,将正确的道理和做事方式刻印到孩子的骨子里。
4、例子:一个13岁的男孩有一个妹妹,父亲是善良、安静的军官,母亲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在8岁以前,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虽然也会制造麻烦,但是也不是特别坏,母亲会帮助他解决遇到的任何困难。之后妹妹出生了,他和父母的关系变得令人难以忍受,他变成了妈妈最不喜欢的样子,还捉弄小妹妹,最后在家里和学校成了典型的问题孩子。这个男孩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根本问题是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我自己的分析:孩子的父母没有在“社会感情、勇气、理解力和建立起一个有用的目标”这几方面培养好孩子,8岁的孩子还在以争取父母的关注为目标,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在家庭和社会中不懂得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不能体会付出带来的快乐,8岁的孩子至少在生活、交友和学习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和能力。父母培养孩子是被动型意识,受孩子情绪的控制和支配直到精疲力尽束手无策,没有主动培养孩子人格和能力的意识。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1、除了人格统一体,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学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
2、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和自卑感直接相关,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感到自卑,我们就不会有突破现状的欲望。/////自卑感是中性词,不存在好坏,但若长期不能消除自卑感,就变成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一个不好的情感。
3、小孩努力向上的渴望越激烈,他的目标就变得越高,他寻找的是他的力量证明。成长良好的孩子会进行有益的建树以获取优越感。////所以顺着孩子的这种渴望,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一件件的事情,锻炼独立的能力,使这种渴望和能力相辅相成变大,避免孩子产生嫉妒情绪。
4、警惕雄心勃勃、只关心最终结果的孩子,这种孩子可能做出异乎寻常的努力,同时心理紧张也会不断加剧,如果感受不到别人的赞赏就无法生活下去,信心很容易被摧毁。但是正常情况下,面对人们的价值判断,能保持心理平衡是何等的重要。
5、应该培养孩子成为勇敢、坚韧、自信的人,让孩子认识到:面对失败不能气馁,要把遭遇的失败当成一个新的问题去解决。
6、教师千万不要无视孩子的长处。他们应该运用孩子的长处作为教育孩子的突破口,鼓励他争取在其他的领域同样取得进步。////感想:纠正孩子的缺点要在孩子表现优点状态好的时候去做,若是急于纠正缺点,越是不配合。
7、为何许多孩子不肯放弃犯法的行为,他们一意孤行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因为他们相信在别的方面他们不会取得成功。///想想自己也是:富有建设性和有益的事情总是不容易坚持下去,更何况孩子,所以一定要在孩子的关键时候培养好孩子。
第四章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1、引导孩子的对优越感的追求,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能给孩子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思想混乱。对孩子的教育出发点是“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培养他们的社会感情,或者说,增强他和社会紧密相关的这种意识。
2、懒惰的孩子本质是能力不足:比如解决事情的能力、战胜挫折的勇气等。越是对他们进行责备,越是为他们逃避困难提供接口。
第五章 自卑情结
1、追求优越感和感到自卑感在每一个人身上兼而有之。因为感到自卑所以追求优越感。
2、自卑情结就是:过度、反常的自卑感迫切需要得到容易的补偿和似是而非的满足,但它同时又堵死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因为过度的自卑感夸大了遇到的困难和削弱了自己的勇气。
3、有的孩子口吃、无法控制大小便等丧失某种正常能力的孩子,怀有严重的自卑情结,他们找不到途径满足优越感,因此丧失了勇气,他们运用这些把戏是为了唤起父母和老师的同情,也为自己可能的失败找一个借口。也有点像懒惰的人。
4、对于走弯路来追求优越感的孩子,比如胆怯、懒惰等,我们应该用乐观的态度激励孩子的勇气,切记用取笑孩子的刺激方式是行不通的。
5、一旦孩子被剥夺了对将来的信心,那结果就是他从现实中退缩,从生活中消极无用的方面寻求补偿。
6、一个正常的儿童,也就是一个具备勇气的孩子,能够弥补任何事情。如果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差错,造成人格欠缺,他的社会感情就会匮乏,严重的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或是落落寡欢不与人交往,或心怀怨恨具有破坏欲,通常欺压那些比他们弱小的人,以补偿他们的无力感。
第六章 孩子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决定孩子成长因素的既不是孩子内在的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这个孩子对于外在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他和这种现实所构成的关系的理解。
呼应《正面管教》:当孩子们感知他们的世界,对其作出决定,并得出一些包括“因此,我必须……”的信念的基本结论时,性格取向就形成了,下面的例子说明了孩子在相同的环境下可能作出的不同决定。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让别人照顾我。”(安逸)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控制自己和局面,这样我才不会觉得受到了羞辱。”(控制)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讨好别人,这样别人才爱我。”(取悦)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更努力地赶上,甚至做得更好。”(力争优秀)
(这些年幼时的决定造成的结果影响着未来。想到你一生行为的蓝图是由一个3岁的孩子绘成的,你会不会悚然而惊?)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1、一刻不停地给孩子挑错和纠正似乎是在儿童教育方面一个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常年受着低人一等的自卑感的煎熬。
2、书中琐碎的点了一些社会感情发展的障碍。总结阻碍社会感情发展主要的两点:1)孩子天性对优越感的追求;2)父母的错误培养。孩子是无意识的,所以父母运用科学知识对孩子的培养至关重要。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孩子的心理及其相应的对策
1、表现坏的孩子特别强烈地追求优越感,他要控制所有的人,尽他的所能去控制周围的环境。欠佳的孩子对通过良好的表现超过优秀的兄弟姐妹不抱希望,他干脆全力以赴地在相反的方向超过他,也就是说,他变得尽可能的调皮捣蛋。
2、重点强调:如果教育得当竞争中欠佳的孩子其实可以变得甚至比他的兄弟姐妹行为还要端正,因为对优越感的强烈愿望会表现为向着某一个极端的方向努力。
3、在学校有一类孩子:懒惰、内向,对学习、纪律和人们对他的批评教育一概无动于衷。他有自己的幻想世界,看不出他有追求优越感的迹象。但这不过是孩子以荒谬的形式追求优越感而已。
4、很多孩子性格特点存在非此即彼的极端,不是全部占有就是全部失去的思想,这种孩子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并因此变得野心勃勃。
5、培养孩子没有法则可循,但是家长要记住,不要过分粗暴唐突地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千方百计地向他们解释真正生活的含义,这样就不至于拉大现实和幻想之间的距离。
第九章 新的环境——对儿童的准备工作的一种测试
1、新环境能更加清晰地暴露出小孩对新生活的准备欠缺。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1、小孩初进幼儿园和学校的时候,如果能记录小孩的心理准备情况,将会极大地帮助我们了解孩子成年以后的行为的含意。
2、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评判孩子,这种做法将是愚不可及的。我们应该把孩子在学校取得的学习成绩看作是这个孩子心理状态的反映。重要的不是孩子得到的分数,而是这些分数所告诉我们的有关这个孩子的智力、兴趣、专注能力等。
3、应该传授孩子科目知识和事实,还是着重培养孩子的人格?两者可以同时兼顾。比如数学中的算术和几何可以结合某一座建筑物的结构和风格;讲解植物可以结合植物的历史以及所在国家的气候等联系起来讲解。
4、一个理想的班级应该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教师应确保把孩子的好胜心和竞争意识控制在一定限度。
5、孩子取得进步的最大障碍就是家长们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惩罚他们。如果孩子成绩不佳,他会感到老师不怎么喜欢他,他在学校为此苦恼,回家后又遭到父母的责备,甚至有时还会对他施以体罚。成绩不好的孩子会感到心情沉重和压抑,最后他们自己也信以为真。
6、个体心理学认为,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无论情形怎样糟糕,也总会有办法可想。////但什么样的办法,需要家长和老师去发现,这就是学习的意义。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1、外在环境影响了孩子父母的心里,使他们形成某种心态,而父母的心态又影响了他们的孩子。这些情况都无法避免,所以,我们必须把外在环境纳入考虑之中。
2、父母在给孩子挑选玩具时,应该杜绝刀枪武器一类的玩具,还要那些歌颂战争英雌和打仗事迹一类的书籍。原则上我们应该挑选能在玩耍中启发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刺激他们的创造力的一类玩具。
3、当周围同龄人被夸赞“了不起”时,如果孩子具有相当的勇气或社会意识,他就会明白“了不起”只不过意味着一个孩子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和准备。这样,他就会找到迎头赶上的办法。
4、如果小孩想到自己的长相不如别人,心里就不好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他的生活方式也会因此出现错误。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健康和与人相处的能力比外表更加重要。
5、孩子对阅读物的理解和成人迥然有别,他们根据自己的独特意趣去把握事物。例如,一个生性腼腆的孩子,他就会在《圣经》及童话里面找到赞赏他这一性格特征的故事,他以后就更加胆小害怕。父母应该关注孩子并给予正向引导。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1、青春期把一个人在过去形成的性格特征暴露出来,性格还是原来的性格,只不过现在具备了能力和实施行动的可能。
2、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离开家或外出过夜,这种迹象表明孩子在家里感觉不到自由,他处处受到父母的监护和看管。
3、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在以前学校是好学生,当突然进入新的学校或干上一门新的职业,并不总是继续表现最好。原因只是过去的处境并不像新的处境那样真正地显示出他们的性格面目而已。
4、防止孩子在青春期出现麻烦的最好办法是让孩子培养与他人的友谊。
5、青春期有些孩子表现得肆无忌惮和野心勃勃。但通常,他们都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怯懦。
6、青春期有一种女孩,对待异性问题上很夸张,和父母唱反调,这种情况下,错误不在女孩一方,因为父母并没有帮助女孩做好应付新处境的准备,在青春期到来之前,他们对女孩呵护备至,而结果就是他们没有培养出孩子的独立能力和是非判断力——而这些对于提防青春期的陷阱是必须的。//////换句话说,青春期之前,父母一定要培养出孩子的独立能力和是非判断力。
7、向青春期的孩子解释他不需要让别人相信他不再是个孩子。
8、性教育的关键并不在于向孩子解释两性关系的生理方面的事情,它涉及培养和端正孩子看待爱情和婚姻的整个态度。
9、孩子对两性知识产生好奇,父母不必过于大惊小怪,只需真实、朴素的回答孩子的问题,注意一定要避免给予刺激性和挑逗性的回答;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孩子就会对从外界听来的内容打折扣;孩子和父母、兄弟和姐妹不适宜同住一个房间。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任务
1、(1)对所有的孩子都要全力帮助、教育,要给予他们勇气和信念,以激发他们的思想和潜力。
(2)教育孩子,不要把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困难只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3)成功并不总是伴随着我们的努力,有时候我们的努力没有获得卓然的成绩,但成功的例子足以补偿我们所做的一切。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无笔记
附录一 个人心理问卷 无笔记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个案及其评论
个案一:母亲弱,父亲严打,使孩子学会了说谎,并且以贬低女性的方式获取一点优越感,偷拿家里的东西换钱,用来招待伙伴,目的是引人注目,因父亲严厉改变了偷拿东西的行为,但是又以恶作剧的方式引人注目。
个案二:被溺爱的孩子,喜欢不用付出努力就能获取教师的赞扬;总想指挥和命令伙伴。
个案三:对一个小孩过分赞扬并不可取,因为这样会使他认为别人对他寄予厚望。当他不能轻易满足别人的期待时,他就开始害怕了,结果就是他采取办法以掩藏自己的弱点。
个案四:一个8岁半的孩子,有个哥哥,典型的家有两个娃一个表现好,一个通过不好的表现争宠,彼此之间是竞争关系。只有培养、训练孩子的合作精神,才能避免出现激烈竞争的情形。
个案五:一个10岁的女孩,家庭以前富足,现在情况有变,养母从对她宠爱变成更多的是体罚,优越感受挫,然后在学校表现为问题孩子,在家抵触养母,做梦梦到以前的美好,都是因为她怨恨母亲。解决的方法:让她相信,碰到困难其实可以轻松克服,并且母亲要停止体罚孩子,这样就不会给予孩子作对的借口。
读后感:
这本书教会了我从本质上分析孩子的问题,甚至基于这本书的知识,我对周围一些成人的性格有了透彻的认知,在人际交往中我又掌握了一点技能,提升我的优越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