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婚姻育儿成长励志
阻力与动力的辩证哲学

阻力与动力的辩证哲学

作者: 迟玉龙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10:44 被阅读18次

    孟子有诗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一番作为,必须要经过各种磨难,最后才能有显著的成绩。孟子从人类整体的视角,得出来这样的理论,但如果从个体看,有的人在压力、阻力面前越挫越勇,最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有的人在压力、阻力面前不断退缩,一蹶不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遇到的一个案例,一个男生已经26岁了,但是一直不能原谅爸妈曾经对他造成的伤害,一直被一种仇恨的情绪纠缠,生命体验感受非常不好,而他这种情绪被牵引到爸妈身上,爸妈成为他仇恨的目标。人的这种不好的感受,一旦有目标,就能激发起来巨大的力量,所以,他对于爸妈恨的力量极其强大,让他一直与爸妈对抗到底。

    一个人在消极感受的驱使下会产生巨大的仇恨力量,同样,如果他有对等的积极美好的感受,也会产生巨大的爱的力量。感受不同,目标指向不同,就会具有不同的力量。

      在压力、阻力面前,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却寸步难行,原因是这两种人在面对压力时的感受不一样。

    外在阻力和内在动力一直是在博弈之中,其中哪一方占据上风,就会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结果。打个比方,假如外在的压力给人的感觉是500斤的力量,而人通过自己的感受,觉得可以承受的压力是400斤,这时人就会在压力面前喘不过气来,无法承受之重;如果人通过感受的改变,觉得自己可以承受1000斤的压力,这时外在的压力就可以轻松被克服,并且这些压力会激起人奋斗的欲望,让人越挫越勇。外在压力无法被人为控制,但是人的感受可以塑造。积极的感受,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给人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勇气。

    教育有力量的地方就是塑造感受,不同的环境、事件可以塑造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构成了人的内在动力系统,积极的感受可以构成强大的动力系统,内在动力越强,面对外在压力越轻松。消极的感受,会将人的动力消耗殆尽,在困难、挫折面前一蹶不振。

    教育可以塑造的感受一般有以下几种。

    1、目标感。人们经常会给自己的未来设定一个目标,当目标指向人的时候,目标会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跟目标有关的人,能给目标感带来强烈的感受。目标是远景,而目标感里的画面是基于当下的感受形成的。如果亲子关系融洽,孩子脑海中的画面是温馨的、有爱的,这些画面会给孩子积极美好的感受,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给孩子塑造的目标感就是积极的,这种积极的目标感让孩子努力学习,取得非凡的成就。而恶劣的亲子关系会给孩子塑造消极的目标感,就像案例中的孩子一样,他对于爸妈的仇恨,让他脑海里浮现的都是曾经被打骂的画面,这些被打骂的画面造就了他仇恨的目标感,那就是跟父母死磕到底。

    目标很重要,目标感更重要。所以我们要跟孩子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给孩子传递生命的美好感觉,基于这样的感受,孩子脑海中的画面是美好的,塑造出来的目标感才有积极的力量,指引孩子勇往直前。

    2、胜任感。胜任感是一个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面对压力时的感觉。如果他的人生经验里,累积失败的感觉比较多,那么他就会感觉自己不行,一些事情做不了。如果累积的成功的感觉比较多,那么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就会对自己有信心,觉得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这就是胜任感。胜任感是靠把事情做成功的感觉累积起来的,不关乎事情的大小或难易,所以,我们可以从引导孩子做简单的事情开始,逐渐增加难度,让孩子不断地累积胜任感,然后通过寻找共同要素,把这种胜任感迁移到学习上,那么他学习起来就会觉得非常地轻松。

    3、兴趣。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知识本身无法让人产生兴趣,知识只是一种刺激物,兴趣来源于思维本身,思考过程能给人带来乐趣。所以说,学习的兴趣来自学习本身,我们要引导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而不是面对取得的考试成绩沾沾自喜。

    4、配得感。每人心中都有自我价值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估价,同时也会把外在的事物评估一个价格。当他感觉这些外在事物跟自己的自我价值相匹配时,这些外在事物就会成为他的梦想,觉得自己配得上这样的梦想,这就是配得感。配得感能让人产生巨大的内生力量,调动体内潜能,克服一切阻力,实现自己的梦想。配得感的核心是对自己的估价,这种估价是一种感觉,是孩子在跟父母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爸妈的反馈感受到的。所以爸妈的配得感不等于孩子的配得感,爸妈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爸妈需要反馈给孩子,他值得拥有那些美好的东西,让孩子内心产生出追求美好事物力量。

    5、责任感。人能够意识到周围人跟自己有多大联系,联系感越强,责任感就越强。自己选择的空间有多大,承担责任的能力就有多强。责任感是被塑造出来的,所以爸妈应该把孩子的责任移交给孩子,让他独立担负起自己的人生。

    压力和阻力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导致孩子停步不前的原因不是这些阻力和压力,而是每个人内心的感觉,当以上这些感觉被很好的塑造时,孩子的内心动力十足,在压力和阻力面前,越挫越勇,勇往直前,这才是孟子诗句所描述事实的真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阻力与动力的辩证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zo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