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正见

作者: 荀晓英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22:20 被阅读3次

     

碧海蓝天

  “正见”,非止你看见,听见,闻到,或者说感官体会到的一项,它须是由心灵而生出的本真的需求 !一个基督教徒有着很明确的身份,但一个佛教徒似乎是模糊的。手持念珠,背诵心经,急时会喊阿弥陀佛,这算不算佛教徒?只有皈依仪式之后的居士才算佛教徒吗?甚至我们很多人都会问自己究竟算不算佛教徒?其实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的内心是佛教的信仰者

①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②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③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④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以上就是佛陀宣说的四法印,其中没有任何道德性或仪式性的内容,也没有提到善恶。它们是根据智慧而来的实际真理。相信和认可四法印,就是佛教徒所谓的“正见”。

一、造作与无常——佛陀不是神,是个凡人,净饭王之子。占星家预言太子将来会出家,于是净饭王尽量不让他接触不美好的事物。但成年后的悉达多依然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种种苦态,为了让自己的家人和子民免于生老病死的折磨,悉达多决定去探求离苦得乐的真理。他悄悄离开皇宫,独自苦修。而我们作为普通人,看到世间的痛苦,只会用好玩的事情作为转移注意力的拨浪鼓。我们像小孩子一样回避着无常,好像无常并不存在一样。

          佛陀的发现——完全不凭借任何科学工具,悉达多太子以吉祥草为垫,坐在菩提树下,探索人类的本性。经过长时间思维,他终于悟到了: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情绪和感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没有一个产物可以独立于其个别元素。相信它真实独立存在,是最大的骗局。整个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这就是无常。无常并不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变化。通过这个了悟,悉达多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以解除死亡的痛苦。他接受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这个循环的一部分。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无常是好东西当佛陀说一切和合皆无常,他并不认为那是坏消息,而是简单、科学的事实。

          我们能认清因缘的不稳定,就会了解自己有力量转化障碍,并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绝望或者盲目,都是相信恒常的结果。

          无常的概念并非预言世界末日或天启,它也不是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它没有本具的正面或负面,只不过是事物和合的过程之一部分而已。

        我们通常只想要无常的一部分,而不要全部。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紧紧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情绪和痛苦——问一个佛教徒“什么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问题是假设在亿万年前有某个人或神设计了一个人生目的。这就是有神论的观点。佛教徒不相信有一个全能的创造者,也不认为生命的目的已经或需要被决定和定义。更合适的问题是“什么是生命?”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显: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和合现象。每个生命都追求快乐,但快乐是完全因人而异的,并且会因为任何因素的变化而变质。即便是看似有益的宗教原则,也可能变成严苛的宗教教条,造成人们不必要的内疚和自卑。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快乐解决痛苦,但办法越多,等量的头痛也就产生了。

        佛陀发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

          情绪虽然看似真实,但不是一个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只是特定的因缘聚合在一起生起的。

          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情绪鼓动起来。情绪的根源:(不存在的)自我,所有种种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著于自我。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身体(色)、感受(受)、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人们把这种概念视为恒常而且真实的。我们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执著于谬误的自我,不断地制造更多的无明,导致了各种痛苦和失望。

          悉达多发现没有自我,也没有根本存在的邪恶,而只有无明。无明就是不了解事实,或对事实了解不正确,或认识的不完整。我们追求成功,唯一的理由是我们在享受着无明的喜乐。无名的喜乐不过是不断高估对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碍而已。

      习气:自我的盟友,悉达多了悟到自我并非独立存在,自我只不过是一个标签,因而执著于自我就是无明,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发现。但摧毁它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习惯让我们软弱,因而无法对抗自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习惯,都十分顽强。傲慢和自怜息息相关。我执纯粹是一种自我纵容,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艰难更悲哀。当自我发展出自怜的时候,便让其他人生起悲悯的空间消失了。那么爱呢?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是痛苦的——比如爱、喜悦、创意、虔诚、狂喜、和平、团结、满足、慰藉等等。的确,某些痛苦看起来很明显具有负面性质。但对于悉达多来说,任何具有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质的事物,即是痛苦。比如,爱或许是愉悦而令人满足的,但它不会凭空独立的出现,至少需要一个对象。因此,它就常受束缚了。得不到爱痛苦,看到爱离去痛苦,担心失去爱也是痛苦。当你开始注意到情绪所能够造成的损害,觉知就会开始发展。当你有了觉知你就会了解在面前的危险。不知才是恐惧的真正根源。觉知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让生命更加充实。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暂事物的甘与苦,你将能够真正地享受那杯茶。

三、一切是空——悉达多证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他了解了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而我们不过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者标示于其上而已。人们将世界理解为真实,是来自于强烈的个体与集体的习气——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这个习气如此的强大,而空性的概念对我们而言又如此的无趣,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追求悉达多那样的了悟。

      悉达多甚至曾经想不去教育大众,因为教法不易。在这个被贪婪、骄傲和物质主义驱动的世界里,即使只是教导爱、慈悲、利他等基本原则都非常困难了,更不用说空性的究竟实相。空不是没有——虽然悉达多证悟到了空性,但空性并不是由他或者任何人所制造的。也不是为了让人们快乐所发展出来的理论。空性也不会消除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佛陀并没有否定彩虹的显现,也不是说没有那杯茶。我们能享受经验,但仅仅由于能够经验某事,并不代表它就是真实存在。            悉达多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经验视如一场梦,我们的习性执著于此梦幻般的世界,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因而落入痛苦和焦虑的无尽循环之中。我们的想象对自己来说是如此真实,因而困在茧中无法脱身。然而,只要了解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想象,就能让自己解脱。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习气、想象和贪著中觉醒。如同悉达多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

          业没有善恶——业(karma)这个字通常被理解为一种道德系统的报应——恶业与善业。然而,业只是一种因果的法则,不应该与道德或伦理混淆。包括佛陀在内,没有任何人对何为负面的、何为正面的定下基本的标杆。 任何促使我们远离“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这种真理的动机或行为,都可能导致负面的后果,这叫做恶业。任何带领我们趋近“一切情绪皆苦”这种真理的行为,都可能造成正面的结果,这叫善业。了解空性之后,了悟了空性的悉达多,对菩提树下的忘忧草或宫殿里的丝绸坐垫没有好恶分别。金线坐垫的价值完全是由人类的野心和欲望造作而来的。

          我们人类认为心胸宽广是一种美德。要扩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于令我们舒适或习惯的东西。如果我们有勇气能超越世俗,不被惯常逻辑的界限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如果我们能超越界限,就能了解空性是如此可笑的单纯。所见,所想,所念,所思,均在当下,均在心头,均在无常!此所以“正见”

相关文章

  • 正见 何为正见

    昨读《曲肱斋》,收获正见。 炼功修炼,须有正见。 破执无我,不二法门。 皆需正见做主。 修炼目的,到底为何? 人生...

  • 何为正见

    攀缘 我为什么会想写这篇文章呢?给大家讲个自己的切身经历。比如我和陌生人聊天时,我说我是个业余作家(显然是吹牛的)...

  • 何为正见

    “正见”,非止你看见,听见,闻到,或者说感官体会到的一项,它须是由心灵而生出的本真的需求 !一个基督教徒...

  • 【以戒为师】(39)

    如何修学戒律 ⑤ 三、正见是方向 关于持戒的正见,首先要正确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何为...

  • 正见

    释道不空 苍生永续 无尽轮回 苦乐相依 青丝不断何为发 杂念不消何为家 梭心不乱 志实意坚 是空非空 方为正见

  • 听书之《佛陀的正悟》

    佛陀的正见 何为佛教徒 诸行无常 诸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何为不是佛教徒 1.认为有恒长之物。2.认为有真正...

  • 断际:何为正见?(图)—道德真源

    来源:道德真源《圣贤法语》栏目189篇 摘自:《传心法要》 制作:东方阳熹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

  • 末法时期 如何弘法

    坐破草团,如何得法。 打坐修炼,炼心悟道。 修止求定,停息观住。 万念放下,求取真如。 世间万法,何为正见。 证得...

  • 佛陀开示的八正道

    ?1. 正见:正当的见解 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正见无常苦空,正见空有不二等 ?2. 正思:正当的思想 能...

  • 基础导读 第五讲~第十讲

    第五讲 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正见的重要性:八正道以正见为主,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导。戒定都要在正见、般若的基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为正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reh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