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人的一种爱智活动。
这既是关于哲学的一种定位,也是对于哲学的一个定性。
由此,一个问题呈现:作为个人,喜欢、喜爱这种活动吗?诚如恋爱,不爱何以有恋人?不爱哲学,何以有真正的属于人的智慧?
既然是“爱智活动”,就不可能是短暂的、一次性活动,而应该是持续不懈的终身活动,诚如恋爱而结婚而生子而白头偕老。读哲学,也唯有“与哲学著作‘白头偕老’”,才是真的爱智活动;亦唯有如此,才能使个人真的拥有真实的哲学智慧——通透智慧地生活一生。
上学、读书好多年,养成了“爱智情怀”吗?上学读书,在一般意义上说也算有“爱智属性”,但主要是求知活动,距离哲学的爱智活动,还是“山下山上”的高差。爱智是怎样的形态(样式)?是为“抑制不住的渴望,无法割舍的热爱,永无止境的求索”。由此“尺度”看,上学读书,特别在“应试”“就业”“出国”生态下,进入如是“渴望、热爱、求索”境界者鲜有的吧?
教育与受教育质量,其实是不在于“起跑线的起点与终点”的,所谓“学区房”也没有多大价值,根本在于是否形成了“抑制不住的渴望、无法割舍的热爱、永无止境的求索”的终身的精神气质!想想“天之骄子”的“半途而废”数量,这不能不说是“最硬的道理”。
扪心自问:真的爱智吗?反躬自观:真的爱智运动?一切都了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