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移动端的阅读类产品比较多,人们的手机上也大都安装着一两个阅读类的应用,或用来看网文调剂身心,或趁闲暇之时充一下电。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喜欢的歌曲,却鲜见有人会分享电子书籍。
其实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阅读类产品都有自己的分享功能,用户在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后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功能的使用率并不是很高。在体验了八款阅读类app的分享功能后,我大致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希望大家可以从中获取一些灵感。
分享该满足什么需求?
虽然我们很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使用阅读分享功能,但还是可以经常见到有人在晒最近在读的书的——基本都是精美的纸质书,即便是电子书也得是在kindle上。随着移动时代的全面到来,电子书取代纸质书成为文字载体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之所以出现上述的情况,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阅读类app并没有满足用户的隐性需求。
有一部分在朋友圈晒书的人是希望向好友们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看,我读的是这样子的书!”。也有一部分人晒出书中的某段话是为了从中寻得认同感并将自己的这种认同感展现在朋友圈当中,如同时常刷屏的《马男波杰克》截图,人们希望借助作者的金句来表达自己此刻的内心活动。
搞清楚了这两类人的心理状态,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阅读类app的分享功能为什么很少有人用了——糟糕的分享效果并不会引发潜在用户的使用欲望。用户希望他们在朋友圈分享的书籍得是有点格调的,但巨大的二维码和丑陋的logo完全破坏了本该良好的气氛。
为什么我说效果是糟糕的
当前阅读类app的分享功能大同小异,用户在选择分享后app一般会生成一张图片来发送到朋友圈——图片上一般有摘抄的句子、书名、以及明显的app下载入口——或二维码,或链接。当然也有的产品另辟蹊径,比如豆瓣阅读就是以纯文字的形式分享,然后附上链接,从效果来看并不好——用户希望分享的句子并没有得到强烈的突出,下载链接反而站在了舞台中央。
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app都把自己的二维码放的很大。仿佛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这是个很不错的流量入口。但情况真的如此吗?用户真的会欣赏图片中硕大无比的黑白马赛克?一些不喜欢小米的网民曾经揶揄过小米手机把前额的logo抹去会比较好卖。可见如果产品的logo并不是特别好看,将其放在显眼之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至于放二维码这一举措,就更加的糟糕了——你能给予用户的好处并不能抵消视觉体验变糟带来的影响,毕竟,这不是扫二维码就可以领新人礼包。书籍类阅读app的调性天生对二维码推广并不宽容。
其实,消除二维码并不见得会降低流量。用户分享的主体是书中的文字而不是这个app,潜在用户不会因为金玉良言而选择下载这个app,但很有可能会因为精致的排版和格调而选择使用它。很明显的例子是便签类app,现在大部分便签生成图片并不会有二维码在其中,效果看起来很舒服,产品的名称在下面但并不显突兀,用户受精美排版的影响也会选择去应用商店搜索下载。所以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产品,是不需要主动提供二维码来吸引用户的,其潜在的优质用户会主动去下载它。
分享功能该如何改进
那么分享功能该去如何改进呢?在体验过程中,我发现了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是在当当阅读中,用户分享某段文字后,该段文字会自动添加标注。这其实是算是节省了用户再次标注的过程,当然也有一些情况,比如用户只想分享并不希望去标注它,这种情况下自动标记反而成了累赘,比较好的做法应该可以是在分享时可以勾选是否标注或者出现一个“标注并分享”选项。
其次在QQ阅读的分享时,用户可以选择图片的底色,算是一种变相的初级排版。其实产品可以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比如显示或隐藏作品的封面(有的封面并不好看),对书籍的名字可以进行删减(有的书名带有第X版),或者是选择不同的排版格式。
最后一点是关于批注问题的,当用户对书中某段话表示强烈赞同或者强烈反对时,可以选择添加标注并将其加入到图片当中。即可满足用户的表现欲,也大大提升了分享的丰富度。
结语
其实刷一下朋友圈我们会发现,除了推送,用户分享最多的可能是歌曲。对于电影、书籍反而少的多,这其中固然有评论门槛的存在,也有分享效果不佳的原因在里面。未来如何改进产品的分享功能,不只是阅读类app需要考虑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