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小鹏
虽然对阳明山心仪已久,而且家离阳明山也只有百余里路程,但以前没有私家车,夙愿一直未能实现。如今儿子买车了,暮春时节,全家决定去阳明山旅游。
早晨,天下着小雨,但我们仍然驾车前往。雨,断断续续,好像在逗我们玩。记得小时候,母亲常说的一句谚语:“早晨落雨去砍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我用此话鼓励大家的信心,调节沉闷的气氛。
车开了几个小时,到了双牌县,雨还时不时地下一阵。我们就在路边农家乐吃了中饭再行。
进入阳明山,雨停了,我们兴奋起来。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反向行驶返回的车子很多;从后面超车,比我们更急切的车子也很多。我们期待立刻进入景区。可是转过了无数座山峰,仍是茂林修竹,溪水细流,不见人影。我家也在山区,在盘山公路上坐车也是常有的事,可是从没遇到过峰回路转这么频繁的路。俗话说“黄河九曲十八弯”,这条路到底转过了多少弯曲,谁也数不清。
车子在崎岖山路上慢行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景区的门口。山腰上雕刻的“和”字,像一轮太阳放射出温暖的光芒,辉映着路边“和”文化节的横幅标语,使神秘的阳明山更增添了文化的氛围。
我以为在门口买了票,立刻就能进入景区,看到杜鹃花了。可是看了电子显字屏上的提示,一打听,才知道,私家车还得行驶十多公里,到万寿湖再坐旅游大巴车到万寿寺,才能进入观赏地。我们开车到万寿湖一看,山地峡谷停满了车,许多保安交警在维持秩序。
在万寿寺下车,漫天云雾,好像伸手就能抓住湿漉漉的空气,看不清几步开外的景物。我对今天看杜鹃花有些失望了,只好在寺院里转悠。院内寺庙很多,香火旺盛。我撞击了几下铜钟,洪亮的声音冲破云雾的樊篱,传向远方。寺内有一口万寿泉,泉在石缝中,水丰质清,据说喝了能长寿。游客轮流着喝水,有的还带回几瓶。我也喝了几口,有一种甘醇的感觉。说也奇怪,喝下几口万寿泉水,渐渐云开雾散,阳光重现了。可是还没看见杜鹃花,我猜想,是不是花期也过,或是雨打花落。
我们跟着人流在宽阔的水泥马路上漫步,沿途古木参天,也可眺望远处的山峰,亦不失游览雅兴。走过一段路程,又到了一处小摊商业云集的地方,颇有些景点的场面。
我们又沿着一条陡峭的小路拾级而上,路旁看见了稀稀疏疏的杜鹃花,它像一个传信的门童,增加了我攀登的信心。
穿过小道,踏上大道后,路边的杜鹃花渐渐多起来。可太阳好像跟我们捉迷藏似的,又躲进了云里,雾一下子又笼罩了一座座山峰,近处的杜鹃也只能雾里看花。走近一块石碑,才看清上面写着“天下第一杜鹃红”。另一座石碑上写着“电视连续剧《青年毛泽东》外景拍摄地”,石碑上雕塑着:青年毛泽东长发和长衫飘动,手里夹着一把雨伞,迎着风云阔步向前……这与眼前的景色还挺相符的。
当我们爬上山顶的摄影台时,天公作美,一下子又云开雾散,脚下和远处成片的杜鹃花像火似的燃烧起来,映红了一座座山岭。游客们簇拥着,欢呼着,不停地拍照。在游客的欢呼声中,云雾变戏法似的,随着风儿,一会儿来,一会儿去;一会儿聚集这座山峰,一会儿又迁移那座山峰。杜鹃花在海市蜃楼般的仙境中若隐若现,让游客们欣赏到了变幻莫测的景色。我心中暗暗庆幸遇上了这样的好天气。
下山时,我们全部沿公路绕道而行,路旁湿漉漉的杜鹃花在阳光下,更加鲜艳明媚,你可以与她握手,拥抱,亲吻。我们补拍了很多近景照片,特地在横空出世的一大堆杜鹃花下,叫游客帮忙拍了一张全家福,我把它取名为“鸿运当头”。再走近“天下第一杜鹃红”的石碑前,环顾山峰,我情不自禁地说:“名副其实!”我还在碑下留影,作为这次旅游的主题。再看看毛泽东的塑像,仿佛他已踏上了光辉的前程。
在返回的路上,我坐在车里,用手机写下了一首诗:
观阳明山杜鹃
千回百转觅芳踪,
雾绕云遮似梦中。
一阵山风吹过处,
红霞朵朵现真容。
致读者:如果您比较喜欢这篇文章,请帮忙转发、点赞、收藏……
点关注,更丰富,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