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散文
《善恶的彼岸》笔记——第一章哲人的偏见(8)

《善恶的彼岸》笔记——第一章哲人的偏见(8)

作者: 买烤鱼 | 来源:发表于2019-11-13 10:45 被阅读0次

20

单个的哲学概念并不是任意的、自然生长的,而是在彼此牵扯的关系中形成的,他们看起来在思想史中横空出世、心血来潮,但却也属于一个体系。这种情况最终还体现在形形色色的哲人们,无疑会一再将自己纳入可能存在的种种哲学的某一基本模式。在看不见的魔力作用下,他们周而复始地在同一轨道上兜圈子。在他们身上还是有某种东西在引导他们,这就是概念与生俱来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确实,他们的思想与其说是发现,毋宁说是重新认出、再度忆起、是回归。就此而言,哲学活动乃是一种最高级的返祖现象。全部印度的,希腊的,德国的哲学活动之间奇妙的家族相似性也就容易解释了。恰恰是在有语法亲缘关系的地方,由于共同的语法哲学,难免从一开始便为诸哲学体系的相同发展及其顺序做好了一切准备,封闭了通往其他解释世界可能性的道路。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哲人们极有可能以另一种方式观察世界,走上完全不同于印度日耳曼语者和伊斯兰教徒的道路。——暂且就是打住,作为对洛克关于观念来源的肤浅论调的驳斥。

注解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较大的语言有满语、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萨拉克语 、蒙古语、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和匈牙利语 。

印欧语系: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一个 语系,使用者几乎遍及整个 欧洲、 美洲、 澳大利亚、 新西兰,还有 非洲和 亚洲的部分地区。1786年,琼斯在印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梵语跟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及古英语之间,无论是在动词词根还是在语法形式方面都显示出系统的相似点,而这种现象绝不可能是偶然的。任何语文学家都不能不承认这些语言衍生自同一原始 母语。这种原始母语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 原始印欧语(简称 PIE)。

洛克: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为英国经验主义奠定基础。再关于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的研究中,洛克认为不存在天生的理论观念和伦理观念,而是相反,意识开始时如同一张白纸空空如也。只有通过经验才获得内容,洛克认为经验的源泉除了外在的“感觉感知”,还有内在的“自我感知”

体会:尼采手撕洛克。语言竟然可以制约思想的发展,尼采这个论断不知道有没有相关书籍。很多时候我觉得中文不适合逻辑表达,简直就是歧义泛滥,导致鸡同鸭讲。

21

自因是迄今为止能想到的最出类拔萃的自我矛盾,它是一种逻辑强暴,是做作的,不自然的。然而人类过去的骄傲却将自己可怕地于这种狂言深深的缠绕在一起。要求“意志自由”的是形而上学至高无上的理性,而这种理性依然不幸的统治了半开化的头脑;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和最终责任,不在让上帝,世界,祖宗,意外,社会;这类要求不是别的,就是自因。假如有人看清了自由意志这一著名概念,原来就是像乡巴佬一样单纯,所以在自己脑中删掉了它,那么我现在请求此人把他的“启蒙”再推进一步,把那个伪概念自由意志的反面也删掉,我说的就是“非自由意志”,它会导致对因果的滥用。

人们可不该将“起因”和“效果”物化,一如自然学者所为——他们遵循不可一世愚不可及的机械论,将起因压了压,踢了踢,直到它产生效果为止。人们应当把起因和效果只当做纯粹概念,这就是说将它们用作一种约定俗成的虚构,便于指称和理解,而不是用来解释什么。在“自在”之中并没有因果联系,没有必然性,没有心理上的不自由,那也不会有“因导致果”,那儿没有“规律”在统治。仅仅是我们自己臆造了起因,次序,彼此,相对,约束,数量,法则,自由,根据,目的。若是我们将这个符号世界作为“自在”强加在事物上去,将它们混为一谈,那我们就是积习难改,又在讲神话了

“不自由的意志”就是个神话:在真实的生活中只有强硬的和软弱的意志——一位思想者如果在所有的因果关系和心理必然性中感觉到压迫、困顿,不得不从、压力和不自由,那么这几乎总是一种标志,说明他身上缺少了什么。有这种感觉,就会真相毕露,这个人自我暴露了。

假如我观察的不错,那么“意志的不自由”根本是被人从两个对立面,但却总是以一种极为个人的方式被当做一个问题来把握的:一些人,无论代价如何都不愿放弃他们的责任,不愿放弃对自我的信仰,不愿放弃个人对自身攻击的权利。另一些人则正相反,不愿为任何事负责,不愿将任何事归咎于自己,并出于一种内心的自我笔试要求滚到随便什么地方去。如今这后一种人写书的时候,习惯于关照罪犯;某种XX主义的同情是他们最喜欢披上的外衣。确实,意志薄弱者的宿命论是在令人吃惊的粉饰自己,将自己打扮成一种人类苦难的宗教,这是他的高品位

注解:

若是我们将这个符号世界作为“自在”强加在事物上去,将它们混为一谈,那我们就是积习难改,又在讲神话了:这句话尼采暗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使指称“存在”观念的语言符号隶属于这种观念。他们此举基于这样的观点:语言符号指涉的真实,其本身不同于符号,其意义不再是符号式的意义(就理念或自在之物而言)。尼采在其早期著作《道德意义之外的真理与谎言》(1873)中就已对这语言本体论提出了异议,认为我们的概念归根结底是幻想的产物。人从一种无反思的本能中创造出大批隐喻借代,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根据这一阐述,任何概念都来自隐喻,但这些隐喻最终不再意识到自己是源于虚构,因而沦为一种自我欺骗。

体会:诠释自因,并批判之。尼采思考很深,读起来已有些吃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恶的彼岸》笔记——第一章哲人的偏见(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dw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