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看了一本书——《设计冲刺》。
先说整体感觉。
1、比较典型的硅谷式工作方式或思维模式书,看多了这种的书,总觉得似曾相识;
2、比较适合PM看,倒不是说一定要按照它的方式做,而是学习借鉴新的工作和思维方式;
3、推行设计冲刺的模式要团队比较精炼,人员构成多样化的同时又要保证专业专注,要求还是挺高的,并不是想推就能推的;
4、PM首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继而影响更多的人,是这本书这种方法哪怕不能推行也有价值的地方;
5、这种方法首先对团队配置有要求,其次更适合从0到1或者关系到产品重要发展路线的调整。
再说说主要步骤。
做三点准备工作:1,从大问题入手识别挑战;2,组建团队,决策者+财务专家+营销专家+客服专家+技术专家+设计专家+其他类型专家,7个人最合适;3,连续5天,独立的会议室,大量的纸笔白板,无电子设备原则。
DAY 1
上午
1、从结果出发,设定一个长期目标;
2、绘制地图(大场景下的产品使用流程图);
下午
1、请教专家(针对挑战、目标、地图等畅所欲言),做笔记(我们应该如何?);
2、选择一个目标用户和目标事件。
DAY 2
上午
1、对“我们应该如何?”重组和改进;
下午
1、草拟方案,每个人画出自己要做的模块的方案;
2、找测试用户。
DAY 3
上午
1、每个人介绍方案,然后投票做出决策;
下午
1、画出用户故事和使用场景(目标事件解决方案流程的可视化),着重考虑开场。
DAY 4
完成原型产品。原型要看起来、用起来真实,但不限于工具和形式。
DAY 5
测试+总结。小型数据,5个就够。
印象最深的三张图

团队并不是一直乐于修改产品的,也不是随着时间线性递减意愿的,而是如上图,在原型或者开发上投入的时间越久,越不愿意对看似成熟的功能做改动以响应用户的需求,所以设计冲刺建议原型要逼真但不是要造一个真的出来。就像拍戏,简单搭个布景,而不必要真的造一座城。

要取得原型真实度和时间上的平衡,书上没有告诉方法,现实中也没有统一的方法或公式可以衡量,依靠的是团队的能力、经验、科学的分析等。但绝不能用时间作为原型不够真实的借口,一旦用户没有办法对原型产生真实的使用感受,那他的想象就会破灭,哪怕这个想象基于假象。一旦假象破灭,用户便会切换为反馈模式。他们会设法帮忙,提出建议。第五天用户使用的当场反应才是真金白银,相比之下,他们的反馈就是破铜烂铁,不值一提。

学过统计学都知道,在大量样本的情况下,频率约等于概率,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接近概率的数据才具有可用性。其实就像上图所示,当数据可用性达到一定程度后,提高其可用性带来的收益可能远没有付出的成本高。所以,很多时候通过数据做决策,不需要追求100%的数据可用性,不需要大样本。85%的问题在仅仅采访5个人后就发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