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三国历史的重重迷雾

作者: 黄河歌者 | 来源:发表于2020-12-01 18:30 被阅读0次


拨开三国历史的重重迷雾

近百年的三国历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由东营人黄其军撰写的《三国史话》正式出版发行。这部书在研究评说三国历史上独辟蹊径,把枯燥的历史研究与鲜活的文学创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事件更鲜活更立体,人物故事发展脉络更清晰更完整。全书64篇都是作者精心论证和反复修改的精品文章,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史家笔墨,学者态度,文人情怀,读罢受益匪浅。总体来看,《三国史话》是一本适合普通民众和学生品读三国历史难得一见的精品佳作,因而获得东营市第29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黄河歌者”其人

黄其军,1995年大学毕业后被组织部门选调,分配到基层锻炼,在河口区原六合乡、团区委和区招商局等基层单位工作六年。2001年通过考选进入市委组织部,先后在下派办、远教中心、干教科工作近16年,2016年担任市委党校业教处长至今。

黄其军酷爱写作,文风朴实,追求行文流畅,原先以撰写新闻报道题材为主,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共发表了近30万字的稿件。自2017年6月份,开始以“黄河歌者”的笔名在《简书》上发文,目前共写作1000余篇文章230余万字,粉丝3.6万。在三年多时间中,他正式出版两部专著《三国史话》和《黄河口之恋》,写成两部网络版著作《白话<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故事新编》。正在写作《<史记>研读》,全书约90万字,目前已完成80万字。

          《三国史话》其书

五千年文明辉煌灿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的车轮在继我国春秋战国之后,又推进到一个文化繁荣昌盛的新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了解三国这段时期的历史,大部分还是通过罗贯中先生写成的不朽名著《三国演义》,其中精彩的战争描写,人生智慧的激烈碰撞,都达到了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度。

研究评说这段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特点鲜明。《三国史话》研究的重点不在描写战争,而是把目光聚焦到了文化的繁荣兴盛:《说说“建安文学”》《三国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一代大儒郑玄》等文章,都让人们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有所启示和感悟。另外,当时医学兴盛,名医辈出,尤其以“建安三神医”闻名于世。读罢其中的《医圣张仲景》《神医华佗》就会对此有个大致的了解。在那个时期,书法和音乐都达到了很高境界。《钟氏父子的大事业》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钟繇;而中国十大琴曲之一、千古绝唱《广陵散》的诞生,则令我们不难遥想当时的音乐盛况。

《三国史话》全书由57篇人物介绍、3篇《读<三国演义>“三做谈”》、3 篇品评三国战争和1篇三国发展脉络的《三国大事记》组成,其中既有取自《三国志》的正史内容,也有取自《三国演义》的精彩描写。因为作者有长年从事文学创作的根基和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的磨练,所以视角独特,观点鲜明,既触摸历史,又引导人们面对现实深入思考。

              还原历史真相

对于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某某某明确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其中之一即是“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果不能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对中国历史一团漆黑,“言必称希腊”,是不可能做出顺应时代潮流和符合人民愿望的决策的。一部壮丽华美的《三国演义》,让“演义”冲淡了历史,既有其贴近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积极一面,也有对历史人物的不公正评价,《三国史话》还原了部分真实历史。

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来都是史学上一个争论的焦点。《三国史话》人物开篇之作《雄才伟略曹孟德》,用极其简练的文笔概括了曹操的一生。文章只陈述基本事实,让读者自己去评断。在最后则历史地分析了曹操受到后世很多人谩骂的原因,作者最后用了8句诗对曹操进行了赞颂。读罢整篇文章,耳边似乎好象又回响起了某某某对曹操“魏武挥鞭”的肯定诗词。

比如另一个重要角色周瑜,罗贯中先生为了突出主人公诸葛亮,用“灌水”的手法,把他塑造成为一个心胸狭窄、量小气短的阴暗形象,无中生有的“三气周瑜”占据了很大篇幅。翻开《三国史话》,其中的《绝代风华周公瑾》,还原了豁达大度、心胸开阔的真实周瑜。文章虽然不长,但有分析,有例证,让人信服,对于引导青少年如何读懂历史人物很有益处。

再比如周瑜的继任者鲁肃,罗贯中先生为了拔高在“赤壁之战”本没有什么份量的诸葛亮,刻意把鲁肃写成了一个窝囊无能的忠厚长者形象。《单刀赴会鲁子敬》则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其“合榻之策”早于著名的“隆中对”,智激孙权的是鲁肃而非诸葛亮,组织“单刀赴会”并作为主角的是鲁肃而非关羽,因此还原了文武双全的真实鲁肃形象,这才是客观的历史!

            借鉴历史兴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发生的事件就是明天的历史。如果不以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做好手头的点滴工作,就只能浑浑噩噩,当领导干部也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于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作者用全新的笔法,写出了不一样的感觉。

对于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大多数人都是从以少胜多的角度去总结、去分析,结论也合乎历史,但作者却从自己在组织部门多年工作的经历,挥笔而就《官渡之战——一幕人才竞争的精彩舞台剧》,看似独出心裁,却也入情入理。文章简要叙述了战争的经过,然后笔锋一转,从双方决策层人才使用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对曹胜袁败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进行阐述。文章最后呼吁,还是要像曹操那样,打破条条框框,思贤若渴,任人唯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人才智力支撑!

对于奠定三国格局的“夷陵之战”,作者直白地用了个题目《为什么是夷陵》,其观点和前面如出一辙,最后一句“老谋深算的枭雄刘备被‘毛孩子’陆逊打了个稀里哗啦以至于窝囊致死”后,作者发出了疑问,其答案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唯物解读历史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读历史不能只图看热闹,更要学会看门道。某某某一生活学活用《三国演义》,从开垦南泥湾,可以依稀发现当年曹操屯田的影子;从淮海战役的决策过程,可以找到当年“官渡之战”的痕迹,等等。研究历史,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某某某思想的唯物历史观放在首位,摒弃掉西方所谓的“人文史观”那一套唯心主义的东西。这一点,在《三国史话》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作者借用艾丰先生“三做谈”的体例写成的《读<三国演义>谈“做人”“做文”“做人”》,引导读者如何正确地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对如何从古典文化中吸取营养进行了系统总结。受《三国演义》影响,大部分人对蜀汉最后的结局感觉惋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从客观上看,蜀汉建立后发展经济无方:“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却仍然对魏国频频用兵,导致民生凋敝,后期“民皆菜色”,其灭亡的势头无法阻挡,吴国后期也因为孙皓暴政搞得天怒人怨。相反,由于当时魏国采取了恢复民生的积极政策,所以尽管经历了不断叛乱和政权更迭,但其统一的趁势已是不可阻挡。《三国演义》把这归结于天命使然,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宿命论。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来自于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熟悉。让我们轻轻打开《三国史话》,去感悟三国时代的千古风流人物!

黄其军

      作于2020年12月2日(古历庚子年十月十八)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奇画策算法孝直

四岁让梨孔文举

大司徒王允的大悲哀

锦衣马超的彪悍人生

张飞——当阳桥头喝退百万兵

相关文章

  • 拨开三国历史的重重迷雾

    拨开三国历史的重重迷雾 近百年的三国历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由东营人黄其军撰写的《三国史话》正式出版发行。...

  • 拨开历史深处的迷雾

    杨继绳,前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新闻学院教 授,现任《炎黄春秋》副社长。 记者方忱:您从清华大学毕业以后,为什么会...

  • 家国天下,美人何辜?吴亡后西施到底去了哪里

    自接触历史以来,也曾故作风雅,学古时文人墨客,写一些王侯将相、古今遗事,而今,忽起了兴致,欲拨开历史之重重迷雾,试...

  • 拨开三国的迷雾

    我对三国的了解大都来自《三国演义》,罗贯中写的这本书太出色了,反而掩盖了真正的三国史实。读《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 第二章:拨开重重迷雾

    喋血长乐宫揭秘韩信之死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淮阴侯韩信被诈诱至长乐宫钟室内,以谋反的罪名被斩杀,一代名将之星...

  • 读《朝花夕拾》 所感

    当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爱上读书后,已不想局限于在史书中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在小说中感受情感的跌宕起伏,在传记中领略...

  • 翩翩佳公子

    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仿佛听到了他站在赵国朝堂上掷地有声的歃血之誓,我仿佛看到了他与楚王商讨合纵之盟而久久未决时的...

  • 中东小白兔——多灾多难的库尔德人

    关注我(公众号:侃史大夫),带你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世界运行规律! ...

  • 陪伴营.宋元ll宋之万千气象

    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宋朝,繁华的都市,精美的食物,品茶论道,观赏杂剧,这竟然是相隔千年宋朝人...

  • 拨开迷雾

    一周灰暗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这个时候总是在想,这也算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吧,已经准备把它和自己便秘的难缠程度放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拨开三国历史的重重迷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ns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