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参悟人生想法简友广场
一个心理医生的隔离期(三)

一个心理医生的隔离期(三)

作者: 小明博士 | 来源:发表于2020-04-06 17:39 被阅读0次

    前情:

    3月初我从西班牙回国,进入了14天的隔离期。

    我是一名心理工作者。原本以为,我会得利于多年的心理和身心灵训练,14天隔离将会是普通的在家修养,但事实却是,依然经历着情绪的起伏。在第一阶段主要是焦虑与混乱感,我需要去应对不确定感和偶尔袭来的死亡焦虑。在获得初步安定后,我开始每天做身心练习,它给予了一种稳定感。详情请看《一个心理医生的隔离期(一)、(二)》

    第三阶段:警惕与回归期

    隔离的最后四五日,人变得松散。没有明显症状,心情开始放松了,多日的宅有种迫切地想出去的焦躁。我纠结了几次要不要在晚上十点后去公园跑步。这时候我读到了“警惕(precaution)”一词。这词在国内外疫情相继爆发下其意义显得不同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重要的不是我们如何控制疫情,而是我们如何面对病毒,面对它所带来的质问与改变。山猛袭来,恐惧之下的无力,人常想抓紧“稻草”寻求力量感。此刻愤怒会崛起,因为它给予力量感,人们会关注社会的不公平。“警惕”一个方面就是告诉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不要被愤怒席卷,因为面对恐惧最有力的武器是“勇气”。我们关注不公平,责问社会、体系中那些不负责。也许我们可以承担起的第一个责任感就是对自己行为负责。于是,我在家老实地待着,陪伴我的焦躁与不安。

    回想起一个经历。在从上海回深圳的飞机上,有一个刚从韩国回国的小朋友,十几岁,为了不影响大家,他“全副武装”,全程一直坐在飞机尾端。飞机落地时,因为飞机上有这个输入人员,防疫检查花了蛮长时间。于是飞机上的乘客愤怒了,各个大声嚷嚷“为什么海关还让他入关?为什么他要回国戕害我们?”。那个小男孩被一个人放在了另一辆车,黑夜中孤单的身影。我想问此刻我们难道不是需要同理,去理解那个孩子的恐惧,在危难面前互相支持么。我想问,是恐惧让人变得自私,还是自私让人产生了恐惧。所以,我们需要警惕的,不仅是病毒的威胁,未知的恐惧,还有人性的自私。

    练习4: 信仰的力量

    最后一日的核酸检测,又让我一下紧张到了高点。从一开始的不安与恐惧,到隔离期身体症状偶尔带出的紧张焦虑。情绪如果海潮一样,不要期望有一天能彻底控制它,希望它一直是平静或愉悦的,或许死的那一天可以。不然就得接受它的波动与变化。但尽管海面总是波涛不断,海底会愈深愈静。

    记得有好几个夜晚,尤其是隔离前几日,突然而来的恐惧把人从睡梦中拽醒。慌乱中闪过脑子的一句话“everything is from the divine, except the ego”。于是我问自己,是什么让我此刻陷入迷茫与恐惧,现在的恐惧其本身不就是“小我(ego)”么?恐惧和愤怒是小我的本身,人心灵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地让小我消融,回归到心灵的安定与坚定。困惑的是我们的头脑,而我们的灵魂是清楚自己的方向的,因此它是安定的。于是我选择不跟随小我,此刻也是最好试炼的时候。松绑这一端之后,我选择去拥抱神性,在不断的祷告中,也许这是在抓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它每次都让人心里能安定,真实不虚,我愿称它“信仰的力量”。

    人或许在深陷苦难与恐惧中才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重新抓取同信仰的连接,也许这就是苦难的意义。在核酸检测等待的一天,如果我陷入恐惧,我的思维必然是迷糊的,而我选择接受,即使检测结果是阳性的,那也是神性给我的一种生活的方式,那也是我生命需要经历的一段旅程。于是我安静下来了。想一想,如果如果是阳性,我的生活会怎样?也许会暂停工作,也许会待到某一处疗养,而我自己依然可以思考,依然可以通过网络与人沟通,我依然可以创造。如果那一刻我在痛苦呼吸中死去,失去我的人依然要活他们的生活,很多会被替代,很多无法替代的这是他们生命需要经历的苦难。而我们会选择把它看作苦难么?就如这场疫情的意义。看看新闻,在人类活动减弱后,重新活跃的动物,依然春花灿烂的四季,有人说“不是这个世界需要人类,而是人类需要这个世界”。

    写到此刻,我已回归到正常生活。愿邀请你合拾双手,或者把一只手放在胸口上:让我们感恩,感恩我们依然活着,依然可以享受生命的美好。

    (完结)

    2020年3月 于深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心理医生的隔离期(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wb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