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国文学共济会读书
王小波,有个问题想和你谈谈

王小波,有个问题想和你谈谈

作者: 56e6e1d7a01f | 来源:发表于2018-04-05 23:25 被阅读56次
    出自《言叶之庭》

    是否看得越清越沉默?不尽然。我们很少看到有智慧的人侃侃而谈。到处宣扬、耐不住性子的人,在我看来也拎不清自己说的那些话。

    然而王小波就是由沉默到不沉默,他算是看得清了。不矫情,不端着,王小波写的东西即使不能让你全然信服,也能让你切实感受到他的诚意和理性。

    01

    看完《沉默的大多数》,我回想着一个问题“是否看得越清就会越沉默”,我有些失望无人与己探讨。

    确实有人是因为看清了太多,而选择沉默,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此事与我无干,我说出来起不到作用,可能还会遭人耻笑,搞不好还会被牵连,罢了,就这样吧;

    二来是我做过努力了,既表达过、也尝试过做出改变,但是我在广袤的世界里不过一个蝼蚁,无可奈何,做个寡言者吧。这种人可怜,却憎不起来,因为或多或少咱们都沦落至这样的心境或处境中。

    就拿王小波在书中提到最多的文革来说吧,知识分子中不知道有多少聪明人,可是在那时代中,他们的反抗不仅没有作用,反而会招致更多压制。虽然是有不少以死明志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活下来的人惜命,追求生和期盼着未来并没有什么错,更何况,在那十年往后的日子里,他们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下来。

    还有一种人,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大多数,在他们的生活里,沉默已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好吗,我觉着不好。

    插个题外话,干干脆脆地说沉默不好肯定会被人抓着漏洞一通反驳,其实谁都知道回答问题要辩证着来说,只是我实在是不喜欢在阐述和思考时辩证地表达,心里知道有好有坏就行,何必嘴上一定要把两边理都占尽了呢?

    我最喜欢大家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最不喜欢有个人站起来说,这边也对,那边也对,应该辩证看待云云。这是个我们都知道的道理,讨论一个问题的重点往往不是结果而是交流的过程,说得太满,就会让还没说话的人噤声,所以我就着实不欣赏这种人,倒想反问他一句,你就没啥第三种看法?

    扯远了,我想说沉默不好。从表面上说,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少言寡语,鲜有发表自己看法和站起来反驳的时候,大多时候这种人的性格称之为内向。然而事实上,很多内向的人很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假使能分享出来,能惊着不少人,只是他们习惯于用文字来表达。

    用文字来表达也不算沉默,因为很多作家、批评家在现实中沉默,在文学界、科学界不沉默,怕的是有的人写在日记里,我们无从得知,就变成在社会上整个沉默的状态了。

    我有时挺喜欢这类人,他们是好的聆听者,但有时又觉得这种沉默实在是有愧于他们在世间走一遭,就算不能让亲朋好友记住你生活中的妙语连珠、经典语录,也好歹在互联网或书刊杂志上留下点思考痕迹。

    存在感如此之低,我想不会有人感到很快乐吧。就算适应了,一想到自己要带着没能在世间留下一些痕迹的遗憾重归土地时,也会多少有点怅然吧。

    O2

    除了本身寡言少语的字面意思,沉默有其更深层次也更复杂的含义。王小波在书中反反复复地批判文革时期的人们,他的文字是戏谑幽默的,但毕竟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我们还是能看出他的愤怒与无奈。

    在少数人的狂欢下,是多数人的沉默与忍耐。这种沉默是无知,是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奴性作祟。王小波不止一次提到他下乡时管他们的军代表们,这些人整天拿着些本本,喊着些口号来限制知青们,他们善良,但是他们愚蠢。

    而这种愚蠢是让人厌恶却恨不起来的。这些善良的人组成了全中国的大部分,他们在上级的命令前并没有过多的思考,在问题来时,比起思考,更喜欢服从和执行。善良但无知的人们让那个集体“发癔症”的时代,变成了中国人的梦魇。他们的沉默不是无奈,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无话可说。

    出自《言叶之庭》

    03

    为什么中国人习惯沉默?

    当然不只是无知,无知无法用来解释当下社会集体沉默的现象。我们在老人跌倒时沉默,在被迫乞讨者面前沉默,在校园霸凌面前沉默,在裙带关系下沉默……我们总是在沉默,这种沉默不同于文革时期,说是淡漠来得更为贴切。

    我们国人总是没有底气不沉默。很多时候,我们怕,怕报复,怕麻烦,最怕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权力。这种权力像怪兽呼出的气体一样,温热又沉重,压在每一颗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心上。

    这种权力不属于任何人,是整个社会自己的臆造。它有些类似于道德礼教对人的约束,但是又不同。在本质上,道德礼教是人们认同的一种文化,某种程度上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所说的这种权力却是让人讨厌的,没有好处的。

    写书写文章时不敢提敏感话题,怕;校长的儿子考试作弊不敢举报,怕;怕的是凌驾于自己之上的权力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一层压一层的中国社会何时能有个出路,咱们或许也不总是沉默了。

    04

    咱们普通人都说的较为隐晦,但是王小波则直接说中国人是受虐狂,甚至用SM来类比,这样的比喻恐怕太过直接,但是我觉得很有意思。

    王小波说话的方式有种你爱听不听的感觉,但正是这种“写书是为了升华自己的灵魂”的气性,让我觉得他写的东西不为逢迎他人,是真情实感,赞不赞同是另一回事。说中国人的许多礼教是自愿受虐,我就不是很赞同。

    虽说这些礼教许多时候是繁文缛节,但并不是和封建制度完全黏连的,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独立性。例如,尊重长辈、前辈,这社会上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国家,随着时代发展,许多敬语都被省略和简化了,比如“先生”“前辈”,用的次数很少。

    但是邻近的受我们影响深远的国家,如韩国、日本,他们对别人,尤其是长辈、前辈的尊重,依然保留在语言的使用当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敬语的使用很被看重,直接关乎你这个人的风评。

    然而,我们现在许多可以保留下来的好的东西也一并退化了。说到被诟病最多的磕头行大礼之类的,我也觉得有其合理性。当然我是举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真让我磕也不行)。我们看西方人虽然较早思想解放,但是在许多事情上——比如宗教,也有很多的礼教程序,如成人礼等等。

    说明仪式感能让人重视一件事情,也让形而上的东西有个载体来流传。中国人在表现对长辈的尊敬时,最喜欢行礼,哪怕是侪辈,也是要双手相叠行个礼的,我觉得挺有意思,见面没有现在来得尴尬。这些东西没了,以礼待人的概念存在,却没人践行,自然而然咱们整个社会越来越来倡导以礼待人。

    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的人啊,不怎么有礼貌。面面相觑的沉默看来不如“受虐”好。

    看完这本书呢,有好多话想说,但是一时又想不明白,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就拿开头那个问题来说,我自己其实也想不清楚,希望听听别人的看法。

    最难堪的是,这《沉默的大多数》中的“沉默”二字我其实一开始怎么也理不清,但是写着想着也就理解了一些,也感到不好意思,因为咱自己也是沉默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疯哥哥l:哈哈哈哈哈,这是我替王小波笑的。“我果然又影响了一个人”,这是替王小波说的
      • 小闲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去😏
        小闲云:@风吹裤衩pp凉耶 早睡早起😂
        56e6e1d7a01f:@卿慕 因为不想沉默,所以写了。话说,你怎么醒得如此早ノ☀

      本文标题:王小波,有个问题想和你谈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cj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