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谈到她的孙子小深,七科考了二百来分,有的科目甚至不到二十分。
我特别吃惊,这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在年级二十名左右,甚至有几回考入前五。没想到刚进入初中,就已经滑到这个地步。
细细想来,小深成绩急速退步,表哥表嫂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长出手为孩子的环境“消毒”
在小学时的一次换座位,小深的位置让他父亲很不满意。当即打电话责问班主任:你怎么给我儿子调位了?你算什么好老师……
一通难听的话倒出来,小深的老师把这事儿对我念叨了好几次,我很尴尬,赶紧说好话。结果还被说:你表哥这是怎么回事?觉得别人不行带回家自己教。
表哥的语气给孩子的感受是,老师居心不好。另一个是,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爸爸能给我解决。
没有从中学会良好沟通,小深现在的班主任说他经常不开心地撅嘴,上着课也闹情绪。
刚入初中时,因为和同宿舍的一个小孩闹矛盾,跟父母要求换宿舍,表哥自然看不得儿子受委屈,找到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同学,请他帮忙找宿舍管理员。
没想到的是,小深回到学校,就对宿舍管理员说:快点给我调吧,我找人了。
如此一来,管理员对小深也很有意见。这孩子,遇到挫折没从中学会好的处理矛盾的方式,还把自幼习得的沟通方式展示出来。
如果老师或同学对他们的孩子不友好,或是孩子在某个目标或任务中挣扎和焦灼,父母就会冲出来解决所有问题。
表哥表嫂成为泰勒博士笔下的环境“消毒者”,这样的方式,短期内让孩子满足了,但长远来看,可能阻碍了孩子获得自信心、坚韧性、意义感以及重要的与人相处的技能。
没有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
没有更为健康的兴趣,在家里看电视居多。在学校,班里其他同学学习时,读课外书时,探讨研究难题时,她除了闲聊就是吃东西。学校的伙食看不上眼,每天都吃带来的饼干牛奶。
叮嘱他的奶奶在每周三再送点心饮料,并且是指定的种类和品牌。奶奶说,学校规定不让带吃的啊,他说:我偷偷吃不就完了。听上去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校规校记根本不放在眼里。
周末时,要求六十七岁的三姑带着他,去十多里外的同学家去玩。直到表哥从省城打来电话,呵斥了他,才算完结。
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次回家,父母都反复教导:你好好上学,我们是为了你挣钱,钱都是用来供你上学的。
听上去很感人。
但,父母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活着。孩子内心里会觉得有压力,特别烦躁。
而且这番话对于学习成绩的提升没有正面意义。孩子需要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表哥盯着小深写作业,经常是:盯得紧成绩高。于是,表哥留在家里,越发起劲地陪着做作业。
如此这般下来,孩子觉得是给家长学的,跟自己没关系。
这段时间,表哥表嫂不在家。结果,成绩一败涂地。
以自己的需要满足孩子
一年级的课堂上,小深特别与众不同,他的桌面上,夏天有小扇子,冬天有暖手宝。老师讲着课,别的孩子认真听时,他摇动扇子;别的孩子写着字,他的手躲入暖手宝里。很是与众不同,同时也使他特别容易分心,毕竟这些工具是要抽空就使用的哦。
为什么其他孩子都不需要这些?表哥两口子不管孩子是否需要,自己觉得天冷或者热,便给孩子配备各种工具,根本不想想孩子是否真的必须用到这些。
而且,在平时,表嫂经常带着小深去商场逛逛,买各式衣服回家,三姑说,多到为穿哪件发愁。
这里,我并非说不能买新衣服,在换季时,在孩子提出来时,是可以满足的。
但表哥的做法是:不能让孩子吃苦,我以前没用上这些工具,孩子得有!其实,是在满足他自己的内心需求。
孩子体验到手冷或者天热是好事。家长急于避免孩子吃这种小小的苦。那么,其他孩子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吃伙房,喝白水,她都会觉得特别苦,所以要三姑每周送点心,牛奶;比如跟同学起了争执,她耍小脾气,必须要换宿舍。
表扬方式引发孩子的固定型思维
成绩好时,家长这样表扬:儿子,好儿子,你可真聪明。成绩差时,对他深表失望:你怎么就这么让我操心呢?
夸聪明夸很棒,将会使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固定性思维是指相信我们的能力永远不会改变,要么聪明要么愚笨。
称赞聪明引发固定性思维,遇到困难选择的不是挑战而是退缩。因为如果做不成,和自己聪明是不相称的。固定型思维的人对于失败特别恐惧,所以能不做事就不做。最起码这样的自己是聪明的,只不过不去做罢了。然而如果做却做不好呢?那太可怕了,整个人就完了——成为愚笨的自己。
另外,在孩子成绩不好时,不帮助孩子分析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反而用自己的失望让孩子感到深度羞愧,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