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很多言论,由于通假、断句等原因,后世对其理解存在歧义,现举三例,以期正本清源,还原孔子本义。
一、此免通冕是帽子
《论语·为政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其中的“免”字通“冕”,作帽子解释。在这段言论中,免不是“免于”的意思,而是特指一种能遮住脸的帽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以政划线,越线就问罪,民就会像戴上一种能遮住脸的帽子一样,不见了脸色的变化。
二、礼乐推广选先进
《论语·先进篇》第一段话的断句应该是: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意思是:能把礼乐推广至村夫野老社会底层层面的为先进;只把礼乐推广至君子层面的为后进。孔子说他自己赞成先进。这是孔子“从周”的表现和对礼乐推广的态度。
三、此信应作信赖解
《论语·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其中的“信”字作“信赖”解释,而不作诚信解。诚信是民风范畴的问题。华夏二十四史,民总是立着的。
这般话的意思是:“政”要做到足食足兵民信赖。而“政”能立住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民信赖这个“政”。如果得不到民的信赖,这个“政”即使足食足兵也是难以立住的。因此,与这个“政”相连的政治人物,即使去兵,甚至自己去食,也要确保得到民的信赖。
这里简要说明一下:“足食”,孔子一定是说要民足食;“去食”,孔子一定是说政治人物自己去食。如果要民去食,结局就是:1.民造反了,政垮掉了;2.民消亡了,政也就消亡了。(郭民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