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公元1127年,军政实力日益强盛的女真族人挥鞭南下,掠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一重大政治变故为北宋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李清照自然也不例外,“南渡”成为她人生的分界点,前后两个阶段的作品风格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丈夫去世,藏品遗失,政治诬陷,再嫁风波,多重打击让饱受折磨的李清照在哀怨愁苦中写下了多篇倾诉孤苦的词作,而《声声慢》正是这一时期易安居士的代表作品。词中,李清照妙用叠词,连用意象,直抒胸臆,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联合运用,渲染烘托,层层推进,将浓郁的愁情之美营造得动人心魄,直摧心肝。
一首妙词的诞生,离不开意象的运用,而多种意象的巧妙组合更使得全词凝练含蓄,韵味深厚。本文中,笔者将列举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类型与近年来意象组合方式的研究成果,以李清照《声声慢》为案例加以分析,进一步探讨意象组合理论在诗词创作中的应用问题。
二、意象类型与意象组合理论
㈠什么是意象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例如意象,它本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但涵义并不单一,有时指“意念中的形象”,有时指的是“意和象”,还有一说是接近现代文艺理论中的艺术形象。有人说,“意象”来源于英文Image,是一个外来词汇,但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载,国外与“意象”联系最为紧密的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英美意象派的代表人物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爱米·罗威尔(Amy Lowell)都热爱中国古典诗歌并深受影响,而这正表现在他们提倡将自身情绪通过意象暗示出来而不是直接表达的主张上。
意象,顾名思义,落脚点在于“象”,物象是意象赖以立足的基本要素。“意象”可以阐释为“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从物象发展到意象,是文学艺术创造性的跨越上升。“意象”本身带有艺术创造者的主观情感,而多重意象的巧妙排列组合直接推动了意境的形成。“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㈡意象的分类
结合古今研究成果,首先我们可以大体上将意象分为两大类:自然界类与社会生活类。自然界类主要包括动物、植物、气象、地理等少有人工痕迹多为天然形成的事物。而社会生活类又可以细分为“人类自身”、“器物建筑”“文化典故”“虚构事物”等四类。“人类自身”是指人的四肢、五官、心理等;器物建筑是指建筑、服饰等,如“吴钩”、“桑梓”、“长亭”;“文化典故”如“孔方兄”、“问鼎”、“杜康”等,虚构事物则多指鬼神、灵异等物事,如“精卫”、“月老”。
㈢意象的组合方式
古典诗歌意境的生成与增殖,主要靠意象群的艺术组合。一个个孤立的意象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意象结合不当也会阻碍意境的形成,甚至破坏作品整体的艺术美感。魏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达到这种言意相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自成高格”的艺术作品才能呈现于世人眼中。意象的组合实是“意象的有序化并置”,是诗人为了满足感情传达的需要,以审美形式规律为基准,通过艺术化的创造,对单独的意象加以排列组合。一位艺术造诣高超的作者,往往善于发现并能够恰当运用组合意象,诗坛高手尤其具备这种能力。意象组合方式繁多,从近些年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通感式、辐辏式等多种类型。
并列式组合主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无其他内在联系的意象的平行组合,它们可以在一句诗中并列出现而构成画面,也可以在一对诗句中相互对应出现,使表达效果更加强烈。或者在整个文学作品中并列出现,如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开篇以九种意象并置,将天涯孤客一骑独行一派凄凉的背景描摹而出,描画极少却意境全出,语言凝练而容量巨大,组合精巧,顿挫有致。
递进式组合中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空间上的有序转换,或逐层深入的内在联系。这种组合类型中凝聚了作者独特的思维形式和哲理思考,在无意之中形成了精巧的艺术构思,为我们带来深刻的审美体验。
对比式组合类型表现在性质相反的意象镶嵌于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感情对比与视觉冲击力较为强烈,寄寓了作者的爱憎之情。通过数字的对比来表达情感也是对比式组合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感式组合表现在将听觉、视觉、嗅觉等不同的感觉沟通组合起来,通过听觉转为视觉、嗅觉转为触觉等感官意象的转化来更好地表情达意。李贺的诗是通感意象组合作品中的主要代表。
辐辏式意象组合主要体现为围绕某一意象、由诗人情感联结成环形结构而展开的模式,主要体现为由外及里或由内到外、从小到大或回环往复铺开全篇。这种模式在古诗中并不常见,主要示例即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
三、案例分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为李清照南渡后所作,字里行间流露出流离之苦,生别之愁,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兴亡结合而成,读来字字血泪,令人叹惋。开篇即以十四叠字劈空而来,似是口语却文采奕奕,自然流露无斧凿痕迹,出奇制胜,匪夷所思。一句“寻寻觅觅”,将作者怅然若失、迷茫四顾的情态叙写而出,“冷冷清清”既是寻觅之果,又是凄清气氛的烘托,“凄凄惨惨戚戚”纯为内心描绘,将满心愁苦和盘托出。十四叠字展示了作者深厚高妙的文字功底,无论朗读还是演唱,都令人感到音韵上口,语声凄婉,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而在结尾处作者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率直个性尽意展露,将“冷冷清清”、“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憔悴损”等抒情之语与典型意象归结在一个鲜明的“愁”字上,让痛苦的心绪尽情流泻。而作者又明明说到,一个“愁”字尚无法承载所有情绪,如此细细品味,韵味无穷,耐人咀嚼。
整首词中,作者创造性地使用了六种意象,并将之巧妙地融为一炉。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毋需赘言,后五种均属“自然界类”意象。首先笔者拟分别阐释一下这六种意象的内涵,再对它的组合方式进行分析归类,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经历,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做更为深刻的把握。
㈠淡酒与晚风
在意象分类中,酒属于“社会生活类”中“器物建筑”的范畴,酒乃人工酿造,有果酒、米酒乃至后世的白酒等诸多种类,为宴请、独坐时抒情寄情之必备品。酒乃消愁之象征,在不同的诗词中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它可抒发离愁别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悲愁襟抱难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也可点染闺房闲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或借疏豪喝散愁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酒在《声声慢》中,被李清照以“淡”冠之,可见酒意淡薄,酒味清浅,难道是酒味真的太淡,或是李清照家境败落、买不起好酒么?笔者并不如此认为,因李清照愁情太重,心愁沉沉,故再浓烈的酒味也掩不住万种愁思,正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一个“淡”字侧面烘托出作者凄清惨淡的人生晚景。
“晚来风急”一句,既可说是点明时令,也可说是暗指环境恶劣对人催逼得紧,而无论是实指还是暗喻,都营造出凄悲的氛围。何以认定此处的“晚风”为“秋风”呢,一则可从后文“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中得到启示,再者,古来文人常以春风寄托喜乐,以秋风抒写悲愁,此处自然是“秋风”的意象了。这一句承接前文“三杯两盏淡酒”的语意,含蓄幽婉,再与开篇十四叠字遥相呼应,正是情在词外的体现。
㈡过雁
古典诗词意象中,“雁”为传书达情之使,秋季到来北雁南飞,常引发异乡游子浓郁深沉的羁旅之伤。“鸿雁传书”的典故更是广为人知,在李清照的另一首名作《一剪梅》中曾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妙语。一些研究者的鉴赏中,往往将这两首词结合起来,曾经传递锦书的雁不正是今日正伤心时看到的这一群过雁吗?所以有“却是旧时相识”的感叹。过雁依旧,人已不在,怎不叫人悲从中来?而这种极度的伤心,是别词中所不曾有的。况家在北方的大雁南渡过冬,在诗人看来,这与避难南方的自己有着相似的境遇,不由人生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喟。
㈢黄花
史正志《菊谱》载:“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故菊花又有黄花之称。身为傲霜凌寒之花,秋菊名列“花中四君子”之行,备受文人青睐,被寄予高尚品格,更因陶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之风而芳名远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本词中,作者不吝笔墨,连用“满地”“堆积”“憔悴损”,直写秋菊残殇,再以“如今有谁堪摘”一句反问,以花喻己,兀自悲痛韶华尽去。如今容颜老矣,一身飘零,正如惨淡黄菊,人与落花相融相合,悲花伤己,余味无穷。
㈣梧桐与细雨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牵愁照恨的秋雨梧桐两相叠加,常用以抒发悲戚之情。“梧桐更兼细雨”一句,正是化用《长恨歌》中此句。梧桐在古籍典故中象征美好品格,又因是上等琴材、文人常以抚琴抒怀,故梧桐常用以比拟知己、寄托心声。而秋日细雨寒意森森,哀愁倍增,“点点滴滴”一语,既是秋雨淅沥的直接描写,又暗示了作者身边环境的清寂,只有极为安静的外部环境才能让人听得清点点滴滴的秋雨之声,也只有少人陪伴静日独坐的人,更有可能“守着窗儿”看窗外的点滴雨迹。这几句,情境相扣,层层递进,将写景与议论融为一炉,亦勾起了读者的一怀愁绪。
从意象组合方式来看,上片中,“三杯两盏”这种数字的组合有种简笔勾勒的白描式美感,它并非确指,但可窥见作者喝酒不多,酒意不浓,与紧随其后的“淡酒”衔接紧密。“淡酒”与其后一句的“秋风”意象相对,形成对比式组合,淡酒不敌急劲的晚风,这种较为强烈的对比更凸显出作者孤独无援、愁苦无依的衰弱之态。接下来,“雁过也”一句中,并无其他意象,但可与前句“淡酒”“秋风”一组并无主从、包含等直接联系的意象形成并列式组合类型,这种有机组合不仅陈述事实,也令人联想到凄冷秋日下面色沧桑的妇人独自斟饮望雁哀叹的画面,加重了词中愁绪。
目光移向下片。“梧桐更兼细雨”一句中,“梧桐”与“细雨”构成递进式加通感式的意象组合类型,现实中“梧桐”与“细雨”等意象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更无递进之意,但作者以抽象思维与感情流动将二者串联起来,加之“更兼”二字,使人感到,除却窗外梧桐历历引人愁思,更有秋雨绵绵,倍添愁绪,感情即在“梧桐”与“细雨”的交织中引向更为浓郁的境地。“点点滴滴”一语,既写出了秋雨之轻柔细小,又似写雨声淅沥,由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充分的感官体验。而这一句有如电影蒙太奇幻化镜头,先是一树梧桐映入眼帘,再幻化出秋雨绵绵,阴云蔽空的压抑之景,或秋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黄昏到来时渐渐化为点点滴滴的小雨,梧桐一直伴随着雨势的变化而孑立一身。这一句着墨不多,却包蕴广泛,峰断云连,词断意属,给读者留下无尽涵泳的想象空间,绕梁三日,余味不尽。
四、结语
这些意象的选择和组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步入晚年、被欲说还休的深沉愁绪紧紧牵绊的女词人形象,也以自己的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份痛苦,为女词人的遭际深怀同情。从意象的分类、意象的有序化并置入手来解读诗词,使我们加深了对文本的领会程度,感受到了诗词本身的精妙所在。由此可见,意象的选择与运用是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应努力从更多角度、运用各种手段来解读、鉴赏诗词,尤其要将意象融入意境之中,由意象探知作者的情感走向,领悟诗词之美,提升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沈祖棻:宋词赏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晓明:纳兰性德诗词美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5]刘海迪,谢姝:概念整合视阈下自然意象的研究——以苏轼离别词《沁园春》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2(2)
[6]邢建军:缠绵悱恻意中流——谈李清照《声声慢》的婉约美[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2(7)
[7]张中成:古典诗歌意象组合方式新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8]石飞燕:李清照《声声慢》赏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9)
[9]赵忠军:意在言外,意在象中——用意象法分析《声声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89)
[10]俞佳:于无疑处生疑——李清照《声声慢》之意象解读[J],科教文汇,2013(26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