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一本床头书,习惯于边听音乐边翻看,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习惯于这种种形式。前天翻到"习惯于失去"章节处,因心有共鸣,竟认真地看了又看,且用笔圈圈划划,留下点滴痕迹。情之所至,随笔抒怀。
人生有得有失是常态,道理谁都懂,现实也如此。但正如书中所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我们从得到生命开始。至此以后,我们就不断得到衣食、爱、抚育。而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爱情、婚姻、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但在得的过程中我们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
但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你每有失去,便会有委屈、抱怨、不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和勇气。至于人生路上的挫折和失去,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罢了。
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悟得佛教"无我"之道,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当然,我们不必以太悲观的哲学看待人生,但它对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
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由此想到了自己经历过失去的滋味。
自2015年1月以后,我的生活接连出现失去和疾病的打击,仿佛真应了民间"家有丧事,三年不幸"之说。
2015年2月生病住院,半年未愈。以致辞去韩主任。2016年春夏,父母去世。2017年5月去六安看望病人在公交车上钱包被盗,2018年2月钱包又在公交车上被盗,两次损失约一个月工资。但第二次被盗时,除了对世风摇头外,内心倒是比第一次平静了许多。
习惯于失去了么?不习惯又如何!对于已经发生,又不可挽回的失去,小至破财,大至死亡,没有一点阿Q精神行吗?
想想看,陶渊明弃官隐居田园,失去了五斗米的富足,却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恬静。李白失去了升迁的难得机会,在苦闷中却立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鸿图远志,成为一代诗圣。王阳明遭贬贵州,环境艰辛,龙场悟道,创立“心学”,始成心学集大成者。
塞翁之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得失是常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既习惯于得,也应习惯于失,便是最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