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简书精品美文集萃百汇城
为何孔子和孟子都夸齐桓公?他有3点智慧,超出一般的古代君王

为何孔子和孟子都夸齐桓公?他有3点智慧,超出一般的古代君王

作者: 小说家郭大侠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21:53 被阅读13次

《郭楚宁说历史》第6期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在他看来,身处这两个时代的君王,基本上都是不顾仁义、只顾着争抢土地的人。

在孟子的眼中,这些君王都是不仁、不义、不礼、不智和不信之人。

然而,他却对春秋时期的齐国君王齐桓公赞不绝口,夸赞道“五霸桓公为盛”。

除了孟子,孔子也夸齐桓公“正而不谲”。

孟子和孔子这两位圣人,为何会如此盛赞齐桓公呢?

公元前641年,鲁国、蔡国、陈国、楚国和郑国的诸侯,不辞辛苦地从千里之外来到齐国开会。

他们开会的议题是:“修好于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

大家都视齐桓公为学习榜样,而对“春秋五霸”的另外四霸:晋文公、楚庄王、宋襄王和秦穆公,他们选择了完全无视。

到了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召集了十三国在申地(今河南南阳北)开会。

在会议上,他表示自己会全力向德行兼备的齐桓公看齐,由此透露出其想要像齐桓公一样号令诸侯的雄心壮志。

身为楚国君王的楚灵王,并没有说要向前辈楚庄王学习,而是坚定不移地以齐桓公为榜样。

由此可见,孟子夸“五霸桓公为盛”一点都不为过。

而众人盛赞齐桓公的“德”,不正暗合了孔子说的“正而不谲”吗?

那齐桓公的“正而不谲”,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他的“正而不谲”主要体现在政治上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深谙中庸之道的齐桓公,运用自己在政治上的大智慧,将政事做到恰到好处,从而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我认为他在以下3方面做得尤为出色:

1、擅长分析利弊

齐桓公每次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总能迅速从中反省,并找到正确的应对之道,这是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

历史上的很多大人物,就算知道原定计划和方法出了问题,他们或因担心脸蛋无光,或因一时意气用事,或因抱有侥幸之心,而勉强为之,导致最终以惨败告终。

齐桓公和他们不一样,他当断则断,不受其乱,所以总能取得好结果。

齐桓公刚在齐国称王时,就参与了长勺之战。

他本以为齐国的军队可以碾压鲁国的军队,没想到却被对方打得溃不成军。

齐桓公从中迅速总结了经验,经过分析,他认为齐国现在连实力平平的鲁国都打不过,更别说和比鲁国强十倍的楚国抗衡了。

他领悟到要称霸中原不能急于一时,而要先打好基础,这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于是齐桓公一直在加强自身的实力,然后静待时机,再一举歼灭对手。

2、擅长“三赢”思维

对很多人来说,能赢就很不错了,至于能实现双赢,是难上加难。至于“三赢”,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

但是,齐桓公不仅敢想“三赢”,同时还能做到。

在公元前656年的昭陵之盟,齐桓公就展现了自己的“三赢”思维。

当时楚国的军队一路北上,对中原诸侯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原列强之一的齐国,又岂能袖手旁观呢?

然而,如果强行和楚国PK,齐国估计会输得很惨。

那齐桓公该怎么办呢?

机智的他,想到了“结盟”的好方法。

他组织了一支多国联军,假装杀到楚国的边境,制造了四面楚歌的假象,把楚王吓尿了。

为此,楚王不得不低下了原本高昂的头,承认自己错了。

齐桓公的这招一出,迅速实现了三赢:“打压了楚国,稳定了中原,自己又不用陷入战局”。

由此可见,他的智慧确实是很高明!

3、擅长精益作战

孔子曾把打仗的人,分为两类。

一类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全靠一个“勇”字在战斗,至于到最后是死是活就完全不管了;

另一类则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他们每做一件事,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在经过精心谋划后,就会全力出击,力争一举制胜。

前者极其不靠谱,分分钟被人秒杀,而后者基本上都能取得成功。

齐桓公正是属于后者。

他打仗时,务求用最小的兵力,去拿下最大的收益,绝不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蠢事。

比如,有一次邢国和卫国遭到了戎狄的猛烈攻击。

齐桓公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派出大量人马来和戎狄拼个你死我活。

他一直在静观其变,等到局势非常明朗的时候,才该出手时就出手。

因为以邢国和卫国当时的实力,他们根本不是戎狄的对手,齐国就算贸贸然派出大量人马来,也打不过对方。

这种冲动的做法,只会令自己蒙受巨大的损失。

不过,齐国对此也不能完全作壁上观。

等到戎狄的士兵已经开始表现得有些疲倦的时候,齐桓公便带着他的部下全力出击,救下了很多邢国和卫国的难民。

最终的结果是,在这次的战役中,齐国不但没有遭受太大的损伤,还因为抗击了狄戎和拯救了大量的难民,而备受世人称赞。

齐桓公更是因此赢得“身前身后名”,成为世人都称颂的大英雄!

由此可见,他的精益作战,其实才是最有智慧的打法!

综上所述,齐桓公做事以“正”字当先,他深谙中庸之道,所以每每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人们提到齐桓公,都会想到他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除了齐桓公,试问还有谁能够做到“九合诸侯”呢?

除了齐桓公,试问还有谁能“一匡天下,不以兵车”呢?

在混乱的春秋时代,齐桓公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路。

因为有他,人们才没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彻底失去生活的希望;

因为有他,人们尽管活得如此艰难,仍然相信黑暗总会过去,光明终将到来!

对于齐桓公,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相关文章

  • 为何孔子和孟子都夸齐桓公?他有3点智慧,超出一般的古代君王

    《郭楚宁说历史》第6期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在他看来,身处这两个时代的君王,基本上都是不顾仁义、只顾着争抢土...

  • 行走千年|35.跟着孔子去游学

    在古代政治史和思想史上,孔子和孟子都具有崇高的地位,孔子被统治者推尊为“圣人”,而孟子也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

  • 孟子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

  • 他竟然和孔子、董仲舒对抗,一位你不知道的教育家

    文:乐冰 一提到古代的教育家,我们一般会想到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这些教育家,其中董仲舒最为帝王重视,即使是他晚...

  • 孔孟之道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我们常常会说,孟子和孔子是一脉相承的,孟子是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道,可是他们还是有许多...

  • 君臣

    我认为,孟子会认为权臣是在帮助君王。 首先,孟子对君王和对大臣的认知是不同的,但是核心都是以德行事。 对君王:“以...

  • 孟子人生的重要时刻

    在今天,我们正式开启了孟子课程。大概梳理了孟子一生的经历。孟子是孔子后儒家的传人,也是圣贤。那么,孟子和孔子有何异...

  • “鱼”与“熊掌”

    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思想上的集大成者。如果孟子生在孔子的那个时代,如果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肯定可以继承孔子的...

  • 孟子的话术——《齐桓晋文之事》新译

    有一天,齐宣王和孟子聊天。 齐宣王问:“老孟,你跟我说说我如何才能建立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道伟业?” 孟子说:“...

  • 孟子对于曹操的看法

    《孟子》中游说君王的篇目有不少,不过总体的游说目的都有一个,让君王推行仁政。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中,孟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孔子和孟子都夸齐桓公?他有3点智慧,超出一般的古代君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iq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