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概念-合集(中)

作者: zhyuzh3d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11:33 被阅读21次

    人工智能通识文章索引


    由于全篇长度超过简书的单篇文章的字数限制,所以将13个文章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此部分包括以下章节:

    • 人类智能1、2、3、4

    全文很长,图片很多,包括了近百个智能相关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给你带来新的AI视角。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概念-合集(上)
    人工智能概念-合集(中)
    人工智能概念-合集(下)



    人类智能是生物智能的最高表现,它具有更加复杂的特征,历史以来也有着更加复杂的研究方法。

    1912年德国科学家威廉·斯特恩提出了智商IQ一词,即Intelligence quotient,用来评估每个人类个体的智能水平。

    IQ评分可以确保所有人的成绩浮动在以100分上下,总体呈中间高两边低的正态分布趋势,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人的IQ值是85~115之间。

    尽管IQ评测方法有很多版本,同一个人在不同版本测试方法中也可能取得有较大差异的分值,但是往往智商测试都足够可靠,大多数人10岁以后智商分数都会比较稳定的保持在某个水平。

    1941年,心理学家Raymond cattell提出将通用智力概念划分为流体智能和结晶智能两种认知能力,流体智能Gf用来表示通过推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能力,它独立于过去的知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结晶智能Gc是指使用知识和经验的技能,非常依赖于教育和经验,因此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1966年,心理学家霍恩在卡特尔理论基础上将智能扩展到十个Broad宽泛领域,1996年,卡罗尔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三层理论,1999年,他们三人的理论整合成为CHC理论,作为现代智商测试的关键理论之一。

    CHC理论将General通用智能分解为十个Broad宽泛智能,然后再进一步分解为七十多个Narrow窄义智能。十个宽泛智能是:流体智能(Gf)、结晶智能(Gc)、定量推理(Gq)、阅读和写作能力(Grw)、短期记忆(Gsm)、长期存储和检索(Glr)、视觉处理(Gv)、听觉处理(Ga)、处理速度(Gs)、决策/反应时间/速度(Gt)。

    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斯勒在1939年提出了一个智商测量表,1955年正式出版,目前最新的是2008年发行的第四版,这也是当今全球成年人使用最广泛的智商测试,这就是威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量表简称WAIS。

    WAIS主要用四个数值评估个人智力水平,语言理解(VCI),感知推理(PRI),工作记忆(WMI)、处理速度(PSI)。

    长期的人类IQ智商测试数据表明,全球智商测试分数一直以每十年三个点的平均速度上升,这个智商增长现象最早被James Robert Flynn詹姆斯弗林发现,后来被称为弗林效应。

    对弗林效应的原因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全人类整体健康状况的改进促使了智商的提高,相应的数据也表明在较落后群体和国家,弗林效应更加明显。

    另外一个不乐观的情况是,很多西方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都出现了IQ分值下降的趋势,称之为负面弗林效应,这很可能是由于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兴起,人类获取信息和思考问题等智能实现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Howard Earl Gardner在其《心灵框架: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被很多亚洲国家应用在教育领域。

    加特纳将人类智能划分为八个模块,包括语言文字、数理逻辑、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心内省、空间、音乐以及1999年新增的自然认知能力。

    加特纳的理论虽然在教育领域影响很大,但其实缺少足够的科学研究证据,这些智能模块也无法找到对应的生理基础,很多心理学家对此都提出质疑,也拒绝接受此理论。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闵斯基也在其2006年出版的《情感机器》一书中认为,人类的情绪表现是大脑中各种资源相互竞争的结果。

    以上认为人类智能或情感意识是由多个模块互相作用的结果的理论,我们可以统称为复合智能理论。

    复合智能理论的一个观点就是认为人类意识所表现出的统一性identity,只是因为进化需要而产生的,进化需要人类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统一的智能体,而不是众多元素的揉合。或者说,个体自我意识只是一种假象。

    《情感机器》同时也提出从纵深方向划分人类思维层次的方法,即从低到高依次是本能反应、后天反应 、沉思、反思、自我反思、自我意识情感,这不仅把与生俱来的智能和后天学习得到的智能进行了划分,也把后天智能进行了更进一层的区别。

    2015年皮克斯制作的颇具创意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很好的展示了复合智能的理论形象,这部电影讲述了五个住在人类大脑中的小人控制着人类的情感,它们分别代表了胆小、愤怒、快乐、担忧和厌倦。

    而2007年上映的杜琪峰执导的《神探》则以另一种形式展示了一个人在七种不同人格控制下发生的惊险故事。

    马文闵斯基在《情感机器》一书中认为智能与情感的关键在于想象能力,依赖于想象能力进而产生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他表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尝试建立世界的模型,然后依赖模型进行想象和预测。

    2004年杰夫霍金斯出版的《on Intelligence》一书中,更加系统的阐述了智能的本质是对未来的预测这一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基于人类依照真实世界在头脑中构建的镜像世界的运行而产生的,而运行就是不断地对未来进行预测,然后把预测结果和现实世界进行比对,如果一致,则头脑中镜像世界得到加强,如果不一致,则修正头脑中的世界使其向真实世界靠拢。

    在网球场上,当对方挥拍的时候,你就开始预测他可能从哪个方向把球打回,然后你会快速的调整自己在场地上位置,靠近预测中的落球点。

    当球被对方击回时候,你仍然不断的预测球的速度和方向,同时不断调整你的身体和手臂,反复多次直到可能的最佳姿势,然后扭动身体挥拍,即使在挥拍过程中,你仍然会以极快的速度尝试预测和调整手臂与拍子的角度力道。

    预测,再根据感知到的现实进行调整,再预测,再调整,直到最后时间。这就是人类智能真实的实现方法。

    尽管我们很多人都学习过牛顿运动定律,知道地球的重力加速度是9.8米每秒,甚至能够用抛物线方程进行复杂计算,然而这些并不能让我们在网球场上占有任何有效的优势。

    我们指挥身体进行体育运动,完全不依赖于数学公式。我们可以全凭经验和感觉预测任何飞过来的物体,只要它不是太快的话,我们都能轻松的抓住它们。

    所以,人类的智能与计算机科学计算的实现方式不同,我们只需要大量的训练,就能在头脑中形成足够好的抓取动作模式,并用这个这个模式适应到几乎所有飞来物体的场景。

    另一个例子是请你尝试回忆家乡小镇某个拐角小店墙面的颜色,或者是自家阳台某个角落堆放的物品。你会感受到头脑中存储的镜像世界,你可以沿着某条熟悉的街道快速找到那个拐角小店,然后再大脑中尝试看清它的墙面。或者你会想象着拉开自家阳台的门,尝试在大脑构造的空间中回忆那个角落到底堆放着什么。

    一人一世界,但你大脑中的世界又和现实不同,它是一个经过你加工的简化版本,使用你大脑的独有方式进行组织和运行,有时候你会有意识的用理性去修改和调整它,但更多时候都是通过耳濡目染的感知体验来对它自动优化,它可以很真实就仿佛要成为旧照片,它也可以很虚幻从而让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人类大脑有着复杂的结构,也是智能的主要产生器官。

    我们常说的“大脑”实际是指整个人脑。科学的说,人脑除了大脑,还包含小脑、脑干、间脑、垂体、胼胝体等重要结构。

    正如所有其他身体器官一样,大脑也是又细胞构成,所以也是由细胞分化决定了大脑的成分和结构。而细胞如何分化组合成为不同的器官,这本质是都是由细胞中的DNA决定的。DNA决定了每次分裂后细胞的形态是否变化,也是DNA决定了什么样的细胞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器官。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区,主要由胼胝体相联系,如果由于基因突变或者某些先天性原因导致胼胝体发育不全,将会产生怎样结果?

    198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雨人》,其中霍夫曼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自闭症患者,而这个角色的真实原型吉姆匹克正是一名胼胝体严重缺失的患者,也是学术综合症患者。

    学术综合症是一种患有严重精神残疾的人表现出远远超过平均水平的某种能力的疾病,患者往往具有超强的记忆、超快计算力以及超乎常人的艺术能力。

    吉姆匹克能够背诵每一本看过的书,他的头脑中装有超过1万本书籍,同时也是数学计算和记忆音乐方面的天才,但他的抽象理解技巧上面却低于常人。

    2018年上映的《铁血战士》并不是一部好电影,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个患有学术综合症的男孩,他具有超强的记忆能力和科学能力,但社交和语音方面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这个片子有意思的是,外星文明认为男孩基因突变形成的大脑结构代表了新的人类进化方向。这并不是编剧杜撰的思想,实际上学术界也有很多人持有类似观点。

    1859年,伟大的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编著的《物种起源》一书正式出版,其中阐述的进化论观点已成为生物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我们前一节关于生物智能的讨论本质是也是以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为指导进行的。

    从科学上看,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尤其是广泛的福利制度和援助弱者的慈,这些行为都是对于进化论物竞天择的人工干预,似乎并不利于人类自身物种的向前进化。

    达尔文的表弟,遗传学家Francis Galton高尔顿提出优生学Eugenics一词,倡导通过人为的选择生育,实现对遗传特征上的基因改良,提高人类的思想智能水平和生理体质水平。

    优生学理论一度被纳粹希特勒利用,演化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主义,以创造优等民族为口号,进行大规模的强制绝育和种族屠杀,发起世界战争。

    二十世纪初,优生学也在美国兴盛,IQ智商测试也一度被滥用,知名的巴克诉贝尔案就是法院判决一名被评估为智商低下的卖淫女性强制绝育的案例。

    屠杀、战争、强行绝育,这些过激的优生学措施之后数十年,获取健康后代的诉求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我们正在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科学优化。

    比如对父母进行遗传病检测以避免孕育患有严重遗传病的后代,或对早期胚胎进行基因检测来预防有严重遗传缺陷的婴儿出生。

    《墨西哥法案Mexico City Policy》是美国政府的一项时有时无的政策,它禁止美国政府资助任何支持堕胎的国外非政府组织,奥巴马时期此政策被废止,2017年又被特朗普政府恢复。

    堕胎Abortion,在很多国家仍然是个敏感词汇。2007年美国上映的影片《Juno》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部电影聚围绕青少年堕胎问题展开了一些列的故事情节。

    反堕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违背了传统基督教教教义。基督教在公元629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决议中认定堕胎等同杀人,2018年之前的爱尔兰共和国曾经把堕胎行为归属于刑事犯罪,堕胎者和相关医生都可能被判入狱。

    天主教和人类学家关于堕胎的分歧本质在于,“生命开始于何时?”,胚胎从何时开始具有人类意识?受精卵?2个月后?3个月后?或者是十个月后出生之时?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智能和意识都是极其复杂的大脑系统产生的,但是任何生物学家都无法回答这个系统何时开始运作,是否可以说受精卵就已经开始拥有极其简单的智能和自我意识?

    另外一个维度,在数十亿年生物进化过程中,我们也无法确定自我意识何时诞生?或者大脑进化到何种水平才能产生自我意识。

    在镜中自我实验中,猫或者狗都没有通过测试,但每位豢养宠物的人士都会倾向认为宠物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甚至是情感。

    2009年上映的感人电影《忠犬八公》讲述了一只叫做“小八”的秋田犬在主人离世后仍然坚持在车站苦等主人的真实故事。无数观众被这只忠诚执着的小狗而感动。

    如果我们这样走下去就会陷入古老的泛神论宗教,泛神论认为不仅仅动物、植物,甚至连山石,河流,天气,手工艺品,书籍文字也都有灵魂和意识。中国古典传说中不乏狐仙、花神、山神、河神等神话角色,而阿拉伯神灯更是把物品也人格化神化。

    如果我们认为分子、原子也具有智能和意识,那一定会落入宗教玄学的圈套。



    自我,意识和情感。

    我们大脑中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区域掌管着不同的感知或思维功能,互相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协作,成为统一的整体。

    人类大脑结构如此强大,甚至当大脑某部分缺失的时候,虽然并不能使其再生,但可以通过其他部分的转换或者功能重组,建立起来新的弥补机制。正如一些胼胝体受损的自闭症患者,虽然左右脑连接功能失调,但仍可以通过大脑的其他部分新的协同机制,以某些其他代价换取更高效的超常记忆能力。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学术综合症患者所表现的超常能力,很可能是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多次出现但也被多次淘汰的一种能力,因为在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数十万年进化历程中,超强的记忆或数学计算能力,远不如语言沟通理解能力更重要。

    人类具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平衡六种感觉能力。

    每种感觉系统都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感知器,例如眼睛视网膜感知外界光线变化,二是神经通路,负责传递感知器捕获的信号,三是相关的脑神经部分或区域,负责对信号进行加工处理和后续分析。

    体感系统Somatosensory system是人类感觉系统的一部分,专用于感应自身皮肤和身体内部的变化,比如用于感受冷热的温度感受器、用于感受被挤压的机械感应器、用于感受味觉嗅觉的化学感应器,以及用于感受威胁信号的伤害感受器。

    人大脑对于身体各个部分的感知能力并不是均衡的,大脑皮质小人描绘了全身各个器官相对应的大脑皮质面积比例,其中嘴唇的相对感知能力最强,这也是为什么相爱的人接吻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感觉,而运动方面双手和嘴则获得了最强能力,以便于我们工作和交流。

    意识是对事件的感知和理解,是体验和思考的综合。

    请闭上眼睛静下来感受,如果你专注的话就可以清晰感受到你的大脑只会不断涌现两类内容,或者是感觉系统传来的信息,或者是推理、联想产生的各种思考。思考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可以是刚刚收到的,也可能来自久远的记忆。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why buddhism is true》是2017年罗伯特莱特撰写的一本畅销书,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莱特推崇用冥想的方法提高人类的体验能力、认知能力,进而提高人类的智能水平。

    另一本关于提升人类智能水平的畅销书是《盗火stealing fire》,这本书中结合当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来探索如何让人类大脑突破常规的认知能力和获取创新力。

    另一方面,人类智能的关键特征是想象和预测能力,而想象和预测又依赖于头脑中建立的世界模型来运行。

    在《人工智能的未来》一书中,杰夫霍金斯认为,所谓的自我,只是头脑世界中永远缺失的那块空白。

    我们可以去观察身边世界的每一块石头,了解每一朵花,熟悉每一个人,然而唯独无法直接体验到自己的大脑和思维,它就成了我们脑中世界的一块难以搔到“痒”。

    正如我们把每个认识的人赋予不同名字一样,我们把这个可以直接驱动的身体叫做“自己”,把这个无法直接感受的思维主体叫做“自我”。

    在生物智能部分我们提到的镜像自我测试,正常人类婴儿也需要18个月之后才能认出镜中的自己。如果在小于15月的婴儿脸上画上很大的红点,在镜子面前它也不会做出任何有效反应。

    婴儿在出生的第一年还不能清晰认识到自身已经与母亲分离,也不能对观察到的世界建立稳定的因果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到18个月之后,婴儿逐渐可以识别含有自己的照片,到两岁,开始了解自己的性别和年龄阶段。直到后来进入儿童期和青春期,逐渐开始形成越来越完善的自我认知。

    这个过程说明,自我认知Self-awareness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逐渐形成的。这也和上一段头脑世界空白的理论基本吻合。

    人对自我的感知未必一定靠谱。Body transfer illusion描述的是有时候你会把非自身的物体当做身体的一部分,或者相反。

    知名的橡胶手错觉很好的证明了我们的自我意识如何的容易欺骗。
    在受试者面前桌上前放一个一个栩栩如生的橡胶左手,然后实验者用画笔同步抚摸假手和隐藏在竖板后的真手。经过一会的模拟,受试者就会开始将橡皮手作为自己的手。当用针刺橡胶手的瞬间,受试者也会感到疼痛并立即抽回真手。

    失去肢体的残疾人仍然经常感觉到已经失去的肢体的存在,这种幻肢Phantom limb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自我意识的错觉。

    点击到Bilibili观看假手错觉实验

    意识虽然非常依赖于感觉器官的信息,但更多的意识状态都仅依靠记忆中的信息和联想推理就能进行。

    已故的伟大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患病后虽然只有三个手指可以运动,但仍不能阻止他继续理论物理的深刻研究。

    完全丧失运动能力一个极端情况是医学上的植物人病患,他们完全无法运动或者说话,医生和家属往往无法判断他们只是暂时昏迷或者已经脑死亡。心理学家曾经对一个此类病例进行试验,他们使用设备检测病床上无法做出任何动作的患者的大脑电信号的变化,他们发现,当指示病人想象打网球的时候,负责运动的脑区就会活跃起来,当指示病人想象回家的时候,负责空间感和导航的脑区就活跃起来。

    这足以证明病人仍然具有听觉能力和想象能力,只是由于病情被锁在躯体内无法动弹,这时候的身体就像一具活棺材一样无法突破。
    最终这名病人并没有被挽救苏醒。但这个案例也提示我们,也许可以通过神经信号建立简单沟通机制以帮助那些被锁住意识的植物人病患。

    关于更多脑机接口的讨论我们会留在后面人工智能部分讨论。

    Problem of other minds他心问题一直是一个无法回答的哲学问题。“你如何确定其他人也是具有意识的?”

    由于每个人只能感受到自我意识,无法感受到他人的意识,所以这个问题似乎无法回答。

    他心问题的极端主义会把自己当做整个世界的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主角。他们认为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和生物体只是表现的具有生命的机器而已,这就像是吃了蓝色药丸的尼欧,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一样。

    行为主义学派则认为这个问题不需要进行回答,他们回避意识这类无法量化的概念,他们认为具有相同表现的对象就是相同的,“看起来像鸭子的就是鸭子”。

    图灵测试的方法,也是用行为主义的方法对人工智能进行评定。

    1980年,哲学家John Searle约翰赛尔设计了中文屋思想实验,整个实验装置遵循冯诺依曼计算机架构,具备图灵完整性,中文屋中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 一个指令程序,就是一本厚书,涵盖了把中文翻译到英文所需要的一切词汇和语法规则。
    • 一些内存,就是所需要的文件草稿纸和纸箱文件柜之类。
    • 计算单元CPU,就是一个不懂中文的人,但他可以依照指令书,把中文变为对应的英文单词。
    • 输入,就是一个小窗口,外面的人可以把中文信件投递进来,让里面的人进行翻译。
    • 输出,另外一个小窗口,里面的人可以把翻译好的文稿递出来。

    如果一切运转正常,那么整个中文屋装置就能实现中文到英文的翻译。但悖论在于,整个装置中任何一个模块都不懂中文,不具有语言翻译的智能。

    赛尔的中文屋实验反驳了图灵测试的行为主义方法,甚至可以说这个实验也否定了计算机具有智能的可能性。

    在这个新的智能时代,中文屋实验要求科学直面智能和意识等敏感话题,不能再只从表象看待这个世界已有的和即将可能出现的新智能体,我们必须从内部信息存储和处理机制来对智能体进行客观认识。

    我认为,他心问题本身就为意识提供了最好答案。

    从婴儿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看,自我意识是与婴儿的世界认知同步形成的。换而言之,我们人类头脑是先认知他人,然后再把同样的模型应用到自身,进而丰富和完善自我概念。

    因此,如果一个智能体能够自主的对其他智能体形成具有意识的概念模型,那么这个智能体本身也应该被认为是有意识的。

    当然,这里只回答了一半,也就是如何去评定智能体是否具有意识或智能,而更深刻的另一半,对于异常复杂的人类或计算机智能体,意识和智能从哪里来?如何才能判断智能体已经对其他智能体形成了智能概念模型?这些我们将在后面系统智能小节中尝试深入讨论。

    本节最后,希望尝试解释之前留下的两个疑问。

    第一个问题是简单生物是否有智能和自我意识?

    如生物智能部分所说,只要能够自主的对环境做出反应既可以被视为有智能。但自我意识需要生物能够认识周边环境以及其他智能体,因此类似草履虫这样简单的生物,其感知器非常简单,认知环境能力非常有限,几乎不可能对其他智能体形成概念,所以,简单生物的自我意识应该是处于极其低下水平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人类的情感怎么解释?

    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讨论。首先对于智能可以依照比较科学的层次划分,比如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后天学习到的理性推理,以及更深入的沉思和冥想等。我认为,情感是与生俱来的的本能反应被后天学习强化的结果,婴儿出生时的哭和后天感受到的痛并不完全相同,后者更加丰富更加强烈。生物进化物竞天择得到的与生俱来的,对于生存的喜悦,对于饥饿疼痛的悲伤,在我们生命过程中不断被丰富,不断被强化,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情感意义,这些情感也让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



    关于人类智能的最后小节,我们来看一下人类智能产生的微观生理基础。

    在我们即将讨论人类神经系统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生物体运动与我们常见的电能物理运动的不同。

    电流经过白炽灯中的钨丝,由于钨丝灯自身电阻的原因,电能转化为钨丝的内能,钨丝温度升高到白炽状态而发光,这是一个物理现象。

    广泛应用于电风扇、洗衣机、电动车各种电器的电动机是依赖于磁场对其中经过的电流产生作用力的原理而制造的,这也是一个物理现象。

    而我们日常使用的笔记本、手机的关键原件CPU则是依赖晶体管半导体可以通过电压控制电流开关的原理进行运作,同样也是物理现象。

    而如前所述,生物的运动并不是依赖于电流的,但神经系统很多时候又是通过对电流信号来控制我们的肌肉运动。

    从这里可以得知,生物体和机器的本质在于是否依赖化学反应发生运动。

    人体肌肉运动的能量来自于ATP磷酸腺苷的化学反应,人体每天要消耗100~150斤的ATP,这可能超过自身的体重。

    这个消耗是反复进行的,即不断合成新的ATP同时不断的分解。人体内实时保存的ATP大约只有50克,能够释放大约1千卡能量,只够我们剧烈运动3秒钟。

    我们遍布全身的神经细胞将用于传输神经信号的神经递质释放到肌肉组织中,刺激钙离子的释放,而钙离子的浓度正是控制ATP分解的关键因素,ATP分解的化学反应拉动肌肉细胞,产生身体运动。

    进入腾讯视频观看神经系统控制肌肉运动原理

    神经递质neurotransimitter,也叫神经传递素或神经传导物质,是遍布我们全身的神经元和肌细胞或感受器相衔接的突触部分传递信息的信使分子。

    谷氨酸是大脑和脊髓中最多的神经递质,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它的传递。海马体中的多巴胺则控制着我们与目的有关的情绪和快乐,包含性欲的唤起和高潮。乙酰胆碱多分布在身体四处的神经元中,负责激活肌肉执行运动。肠道中的羟色胺负责我们的食欲和饥饿感。酪氨酸合成的肾上腺素则在睡眠中发挥作用让我们仍然具有警觉,也控制着战斗和逃跑的反应。

    标准的神经元包含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 细胞体,内涵细胞核,为整个细胞提供营养和动力
    • 细胞体上的树突,用来接收其他神经元细胞传递来的神经介质信息
    • 长长的轴突,在这里形成和传递不断变化的动作电位
    • 轴突末端的突触,用来将新的动作电位转化为神经递质传递到其他神经元

    简单的说,神经信号从树突进入,经过轴突,最后从轴突的突触传递出去,传入和传出都是通过神经递质化学反应实现的。

    一般的,每个神经元都只传递一种神经递质,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记忆、快乐、饥饿等等各种智能意识都是由不同分组的神经元互相传递神经递质来实现的。

    而整个人脑大约具有800 ~ 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具有1500 ~ 2000个连接,形成超级庞大的神经网络,这是我们主要思维意识的来源。

    内分泌系统主要由下丘脑、脑垂体以及甲状腺、胸腺、肾上腺等腺体组成。

    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也叫做荷尔蒙,它同样对我们的情绪和生理反应产生重要的影响。

    激素与神经递质不同,它通过我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到达全身每个角落,持续产生化学反应,可以在比神经系统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发挥作用。神经信号传递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00米,而依赖于血液循环的激素传递速度低于每秒10米。绝大部分神经递质传递的信号都是“全有或者全无”的,非0即1的开关状态,而激素则可以传递带有浓度高低的复杂信息。

    激素既在我们整个生命阶段发生作用,也能在极短时间里指挥我们的动作。
    比如生长激素的适时分泌让我们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成人期,它也会刺激我们的食欲,甚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身高。而胃中分泌的神经肽很可能是导致我们肥胖的重要原因。

    雌激素和雄激素促使性别特征形成。催乳素和催产素调节着女性的性满足感和生育生理改变。肾上腺素可以加强心肌收缩性,加速传导,加速心率,提高心肌的兴奋性,让我们快速进入战斗或运动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β-内啡肽)则可以快速抑制我们的疼痛感。

    人体是一台极为复杂的化学机器,超过40万亿个细胞共同发生着作用,数十万亿神经元交互链接不断传递着各种信号。

    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的世界,只是我们通过眼耳身体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后重新编码的镜像世界,我们依赖这个镜像进行预测和推理,也依赖新的感知不断的完善着这个镜像。

    我们的意识只是我们自我体验的综合,我们的情感往往被各种荷尔蒙激素所决定,它们才是我们真正生理需求的主宰。

    思维并不能真的主控我们身体的一切,不能控制我们的心跳加速或减缓,也许通过多年的刻苦修行我们可以用理性压制我们的欲望,但是欲望击溃理性却只要一秒钟。

    很多学者理论更加倾向于认为本能的情感和欲望才是人体的主人,智能与思维只是这个城堡的管家和仆从。

    在人类智能这一小节的结尾,请思考一个问题,这一瞬,“我在哪里”?

    忽而在头脑中,忽而在喉咙口,忽而在眼睛上,忽而在你的鼻孔呼吸里,或者在你的指尖。

    一旦落入自我体验的玄学怪圈,那么就无法再对智能产生理性的认知。


    人工智能通识文章索引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概念-合集(上)
    人工智能概念-合集(中)
    人工智能概念-合集(下)



    每个人的智能决策新时代

    如果您发现文章错误,请不吝留言指正;
    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点喜欢;
    如果您觉得很有用,欢迎转载~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工智能概念-合集(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it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