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半,赶高铁从余姚去嘉兴。
八点到嘉兴,开始办事。
下午三点办完事,赶三点二十的高铁到上海。
在上海吃一顿晚饭。
晚饭后,赶十点的高铁回南京。
晚上十一点半到达南京。
这就是长三角城市高节奏的一天。
要是搁以往,哪敢这样安排日程?
别说绿皮火车不可以,就是让你开车走完这一天都很难,即便走完也得把你累的不轻。
现在不一样了,因为高铁的存在,让很多事情成为了可能。
我们享受的这些利好,得感谢长三角这一块区域,哪怕离华东区域稍偏一点的地方都享受不到这一利好,更别说华中、华北一块了。
我曾经看过一份数据,长三角城市群中,高铁至少链接了百分之八十的县、地级城市,其中核心是上海,次核心是南京、苏州、杭州。
长三角城市群,应该是全国最厉害的一个城市群,没有之一。
今年六月份我和帆的去了一趟南方,感受了下珠三角城市群,说实话,活力是很有活力,但在交通这一块和长三角还是有点差距的,在交通这一块有差距了,其实就说明了在经济方面是有差距的。
这一点从每年的城市排名就能看出来,全国百强县前十名基本都被江苏包揽了,而且都是环上海的一些城市。
所以我们得感谢我们能生活在这一带,能享受到区域给我们带来的利好,以及应该利用这一利好来做点事情。
这可是很多人都很渴望的事情。
像大西北、东北一带,想做点事情太难了,商业气息可以说是零,当地有旅游业的还能好一点,没有旅游业的基本只能在家待着,或者就是出去打工。
这次为什么特意在上海吃顿晚饭呢?
因为来了个朋友,健哥的同学,也是律师,青海人,在西宁。
正好有一年多没见了,这次过来聚下,喝顿酒。
关于吃饭喝酒很有意思,健哥之前每次吃饭是不带酒的,现在呢,不管在哪,只要吃饭首先把酒这个问题给解决了,白酒红酒都备着。
开喝前,健哥说了一句话,他说,为什么现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的人都要喝酒呢?我们所里一个副主任是这么说的:为什么吃饭要喝酒?因为酒喝多了就是兄弟,勾肩搭背着,待第二天酒醒后,你可以和对方说,我们昨晚可是兄弟呀。
那,既然是兄弟,你让我帮你办这点事情不是太应该了嘛?
往往事情就是这么办掉的。。
反之,如果不是喝酒,谁和你称兄道弟?如果你喊别人兄弟,别人可能会想,这人咋着?见谁都喊兄弟?
不合适。
但正因为酒的存在,让这一切成了顺其自然。
饭桌上,我们讨论了下关于择业泽区域的问题。
比如健哥这个同学,在西宁,应该不应该来上海发展呢?
在上海的一派,毋庸置疑都是支持来上海发展的。
这几年最明显的变化应该是军哥,军哥当初在安徽读本科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留在合肥的医院里,实在不行回县城医院也可以。
但是经过几年的留沪生活后,现在最低的目标也要是留在上海。
房价高?没事,租房呗。
这就是变化。
决定一个城市的基本面是,人口。
通过人口才能看出这个城市的价值所在。
如果这个城市里大部分都是高知识分子,那发展绝对会好,即便现在不好,未来也会很好,潜力无限。
所以现在各大城市都在抢人,放出各种政策来,就为了能多吸引点大学生们过来。
同理,在我们即将毕业时,我们听过最多的话就是,你毕业是去上海还是去北京?
很少有说回老家的。
貌似在我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回老家这个选项。
比如程序员,回老家根本没有用武之地,除非转行。
于是,就这样,慢慢,慢慢,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然后这个循环会越来越恶劣。
可以这么说,未来的某一年,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地方,会把全国每年的大部分毕业生都给吸收过去。
这和穷人越穷,富人越富是一个道理。
落后城市会越来越落后,发达城市会越来越发达。
很难紧跟上步伐的。
就像我每次去浙江,那边也是乡村小镇,但那边现在已经强制骑电动车带头盔了,你不带就罚款,交警就在马路上看着你。
所以当你在马路上走时,你会发现所有人骑车都带着头盔。
这种变化就是这两年才有的。
而有的地方呢,不管你是今年去,还是十年后去,没区别,因为都一样,没变化。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