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看《冈仁波齐》了

作者: 北窗种萱 | 来源:发表于2017-06-26 23:09 被阅读0次

      活在陌生城市的角落里,渐渐就习惯了孤独,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遛弯,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行。独自看深夜电影还是第一次。遥远的异地恋男朋友告诉我:别去了,电影票不要了。可我还是一个人去了,好像孤独久了便笃信孤独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其实,这样一部电影,也难约到同伴。看完电影,走在行人几希的街,路灯光线凑泊,不知倦疲地耕犁着夜色。那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城市深夜里的睡脸。

      决定看《冈仁波齐》,缘于去年七月乘火车西去的经历,甘肃到青海,青海到拉萨,那是一段至今意犹未尽的旅程。还记得透过火车车窗看到不远处的公路边匍匐而行磕着长头的朝圣途中的信徒;还记得八廓古城里蓬发垢面额头鼓痂的朝圣者;他们与衣着光鲜妆容精致的男女游客有着霄壤之别。同样去拉萨,不同的人怀着不同的目的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朝圣者用精神拖行着沉重的肉体,温暖着通往拉萨的每一寸土地。旅游者朋友圈里几张照片一个定位的拉萨,朝圣者以额头亲吻着,用身体丈量着。看这部影片是怀着“朝圣者是一群什么人”的好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冈仁波齐》排片情况比较糟糕,糟糕得像当时的心情。选择了距离住处最近的影院。夜里十点,影院里挤满了红男绿女,喧闹的场面像极了某条夜市街。《冈仁波齐》所在的放映厅隔音效果奇差,4排6座的我能清晰地听到外面影院工作人员的声音,恋人们的吵嚷声,身边的中年女人三次响起的手机铃声,忙碌的她急切地跟电话那头的人聊着工作上的事务。灯光暗下来,周遭的一切也就跟着消失了。

        芒康的村子里正发生着最日常的故事,嬉闹的孩子,念经的老者,咀嚼草料的牛儿,捏糌粑的粗黑的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决定朝圣之前,他们都是普通的藏民,承负着最普通的生活。奔赴朝圣之路便成了普通的朝圣者。朝圣着以鲜活的肉体历经着风霜雨雪的天气,春夏秋冬的四季,新生死亡的轮回,荒野城市的景观。蜿蜒的公路上,擦身而过的庞然迅疾的汽车,阻断道路的浅湾,滚落的山石,横来的车祸。朝圣者面对隔断前路的水湾只一句笃定的“我们磕过去”,便磕着长头,匍匐着身躯渡水而过。被路过的车辆撞击后,拖拉机侧翻,车头报废,朝圣者拉推着满载物资的车厢缓步前行,而后放下车厢,回到起点磕着长头往前走,如此往复,手板的敲击声消融进荒原的风。呼啸而过的汽车很快便不见了踪影,将朝圣者甩进日光雨幕,更衬得他们肉身沉重

    到拉萨可以选择飞机、火车或是汽车,现代社会的交通工具有很多选择,生活便捷到好像带着一部装载各种应用的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以至于灵魂漂浮甚至感受不到身体的存在。还记得在去年在可可西里,剧烈的高原反应使我呕吐不止,两腿瘫软,无力行走。心里却有万分欣喜,那是第一次感到自体生命的渺小脆弱,也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肉身的“重量”。现代社会最不缺乏的就是工具,以至于工具取代了目的成为最值得彰显的东西。旅行的目的好像就是朋友圈里的加了各类滤镜的照片和随之而来的点赞,作为商业社会中交换媒介的钱币成了人们狂热追逐的目标,所有的意义都在消解。或许以现代社会的衡量标准,朝圣者以苦行一年的方式到达拉萨到达冈仁波齐的行为显得傻气迂腐,可无可否认,那也是一个找寻意义,观照心灵的过程。

    不想鼓吹信仰的力量,也不愿贬低朝圣者经年苦旅的价值。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体系里,对同一件事自然有不同的理解,谁都不该用自己的价值标准粗暴评判异文化的意义。朝圣者将朝圣作为使命,洗涤尘世包裹的罪恶灵魂的过程,芒康村酗酒的屠夫在倡导不杀生的藏文化中自觉罪孽深重,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外在,更源于心灵深处的不安,他希望通过朝圣之旅洗刷罪恶,寻求救赎,安抚内心深处的恐惧。每个朝圣者都怀着自己俗世的目的,跪拜在朝圣的路上,他们远离了日常生活。一步步挪动着负载精神的肉体,感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张力,抛下了生活的琐事,只留下必要的衣物、食品、帐篷和宗教用品,抽离到社会边缘。那是多么“异常”且纯净的生活,只剩下动物性的需求和精神层面的关照。这是现代社会中难以想象的纯粹而自由的生活状态。

    影片讲述的朝圣故事,让人不禁反观当下的生活。大众媒介的发达,把生活带入一种信息泛滥的境地,通过手机等各类终端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的缝隙。太多的信息带来太多的冗余。私密的动物性空间不断萎缩,谁敢说自己是自由的?睡前一遍遍刷着朋友圈的你?被淘宝链接引向市场深处的你?还是被各种刺激眼球的新闻标题吸引的你?你真的在做自己需要做的事?还是看似自由地过着被控制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去看《冈仁波齐》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ml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