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事件驱动而组建的群生命周期很短,多为3~7天。由关系驱动组建的群生命周期更长,至少有一个月。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事件驱动是指人们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共同协作,如手机上大量沉默的参加会议、发起活动时组建的群,出去旅游的讨论群,与客户围绕某次合作组建的工作群。关系驱动是指人们因为各种社交关系而聚集在一起,如亲朋好友群、同行交流群、同事们组建的工作群等。强调关系的社群走得更远。微信群组建的目的不同,群的寿命也会不一样。
用户加入一个社区(或者社群、小组)可能会有的诉求:
(1)问答求助。当用户有疑问或需要帮助时,如果知道某个群体能回答,就会毫不犹豫地加入进去。例如,有人想去南京游玩,会选择加入“吃喝玩乐在南京”小组进行询问。问答求助包括用户想要获得的实际利益、解决当下的某些实际问题等。
(2)炫耀。与发微博、朋友圈的炫耀行为很类似,只是用户在同类和懂行的人面前炫耀会更有成就感。在社交中,这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行为,影响了后续许多关键行为。这个特点不仅会解决用户的黏着、持续活跃等问题,还会带来信息扩散。
(3)寻找共鸣。用户表达某件事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寻找共鸣、抱团取暖。寻找共鸣是常见的情感需求,用户愿意通过互动,甚至争吵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等。
(4)分享知识和资讯。分享知识、帮助他人等利他行为也是常见的驱动力(或许是为了积累人气和影响力、获得荣誉)。在实际运用中,利他行为会从多个层面帮助企业用好社群。在这里,可以先行提及一句:和事件驱动、关系驱动一样,问答求助背后的利益驱动和分享背后的荣誉驱动,也是社群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5)管理和储备潜在关系、维系关系等。用户通常会为了进入某个群体或结识某些特定用户而加入一些社群或社交圈等。许多用户在一些微信群中宁愿沉默也不退出,也与随时找到某些关系、储备潜在关系链,以及维系和某个人群之间的关系等诉求有关。
(6)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优秀社群多能形成统一且有影响力的文化,成员有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并能传播扩散至社群以外,影响更多的人。六个诉求既趋同于马斯洛需求模型,也和“三近一反”中的“一反”十分契合。许多人加入并持续停留在一个社群中,不仅仅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基础,还因为有一个明确的“需求”,既相互帮助,又存在冲突和协作。
思考:
“用户池”的打法正在变成市场主流,小群效应让每个用户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用户池”。每个连接者都将一个更大的用户池带到企业面前。每个用户也都有可能变成“连接者”。因此,病毒性和长连接,以及六大社交驱动力,都在致力于推动这个目标的实现。用户会帮助企业将信息带到一个个独立而紧密的小圈子中,并实现良好的转化和持续黏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