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779728/58488ed7eade51cb.jpg)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
自秦朝到清末,两千年的积弊,中国确实需要进行改革了,但只有在外力的助推之下才会启动。我们应当意识到,对于外力的刺激并不是直接引起改革。首先启动的便是盲目的排斥,这是尊王攘夷思想的余波。另外,有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于是便会学习外国的语言、技艺,并用于练兵,也就是兵事与制造两大类事情。但及于根本的改革便是及于政治了,这便有了维新运动。
当时的维新运动分为在朝与在野。在朝则由清朝的德宗,有志于变法,但为太后所制,无所作为。在野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请求变法,德宗和他的老师翁同和决意变法,遂下诏定国是,仿效日本,借专制君主的力量进行改革,多项措施推行,虽然不能尽行,但也确实有了新的面貌。
变法过程中,旧有的为保存权位必会阻挠,康有为深知这一点。他建议德宗不必去除旧的,但可以设新差,以为如此可以减少旧势力的反对之力。但是维新的一大阻力却是那拉后和道宗的不和,嫌隙愈深,政变以起,德宗被幽禁,六君子被杀,新政的一切废罢。
经过维新变法,人心已经有所改变。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国外,有推翻那拉后之心,借舆论的势力,在国内诸报痛斥那拉后,帝后嫌隙愈积愈深,守旧演变为仇外,后来也造成了庚子拳乱。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海通之后,中国人所吃外国人的亏很多。但大多以为官怕洋人,外国人持枪炮,再加上一些怪诞不经的思想,深入民间,此时忠君爱国之说便易于号召。于是就有了扶清灭洋,练神拳。《天津条约》缔结后,教禁解除,借教之名闹事,教案连绵不绝。
此时,在朝堂之上也一样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有想早正大位的,有想居翊戴立功的,还有想将外国人一概排斥的,于是就有信义和团的,或是不信但是想利用义和团的。
拳匪起于山东,在巡抚奖励下逐渐强盛。德国人据以交涉,但无奈有想利用拳匪之人,为此大胜于京、津之间。各国加以指责,但别有用心之人却将此用来恐吓那们后,遂至对各国同时宣战,在京、津间有战事发生。联军遂逼通州、京城。德宗及太后向西逃去,联军亦逼,西南至保定而止。
东南方面,幸有总督与上海各国领事订约,不参与战事,战祸的范围幸得缩小。但东北全境却被俄人所掌握,不得已清派全权大臣与各国议和,订约九条,此后也有据此约改订通商条约的,有英、美、日和葡四国。1902年,与俄国订立《交收东三省条约》,1903年6月俄兵复占奉天。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远东成为世界列强争夺之地。
俄人东略之后,远东成为俄国的军港,这种情势下与日本的北进政策不相容,日本因本国领土所限,必然要侵略他人,如此朝鲜半岛和中国的东三省便成为日俄两国势力相遇之地。
中日战争后,对朝鲜的竞争由中日变成了日俄。朝鲜在《马关条约》后成为独立之国,并改国号为韩,日本扶持大院君,而闵妃一派却欲借俄国之力进行反抗,随后发生了闵妃遇弑之变和广岛疑狱,此等事件也造成了韩国人的亲俄。1896年日俄因韩事订立协商,但对东北三省的利益,俄则却丝毫不许日本人分润。这成了日俄冲突的一个潜伏危机。
中西亚之间,在中国荡平天山南北路之时,英人入侵印度。而俄国则入侵了中亚,三国恰成一个三角式。英俄步步进取,俄人与达赖间互通使骋,中国无所谓,但英人却眼红。
在中国本土的利益,列强亦是不肯轻易放手。庚子拳乱之时,英德日美诸国联合对付俄国。除俄国外,余国订约以保我领土完整,但必须持门户开放政策。俄国主张此约只限于英德势力范围,不适用于东三省,各国为了各自利益形成同盟,俄法同盟势力及于远东,以对抗英日同盟。至1904年日俄决裂,战机一触即发。
第二十章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中国考虑到时局,宣告中立,划辽河以东为战区。
俄国舰队不敌日本海军,日军纵横海上。在陆战方面俄军一样败退,俄国战斗之力穷,与日定约《朴次茅斯合约》共有15条。日本的国力也因战事消耗过多,比俄人更迫切想要和谈,条约基本上照俄人的意思决定,多项条款涉及中国,所以中国政府照会二国,须我国承认才能生效。于是日本与中国政府订立《会议东三省事宜协约》及别结《附约》,中国承认《日俄和约》部分条款,东北一隅成为日俄划定范围进行攘夺的局面。
1905年12月,立《会议东三省善后事宜协约》,涉及的是安奉铁路的开工建设,补结《协约》承认了日本的要求,同时解决了满洲五悬案(抚顺煤矿,闲岛问题,新法铁路,东省铁路营口支线,吉会铁路)。
日俄战后,朝鲜为日本所控制,得到了列强承认。但是对中国依然要求门户开放保全领土。此时中国也想用别国的势力牵制日俄,就满洲铁路问题,英美的经营反倒促成了日俄的联合。俄国承认日本并吞了韩国,而日本则承认俄国在蒙新方面的举动。
第二十一章清末的宪政运动
戊戌变法,庚子拳乱,清朝失败,革命、立宪成为了思潮的两流。
维新运动若想要逼那拉后将政权还给德宗,就必须借助武力。首先可利用的是会党。保皇党从主张革命转变到主张立宪,在日本以立宪而胜后,立宪派的议论甚为得势。
庚子一役贻累人民,人民对朝廷改革遂觉失望,立宪所以兴盛。驻法公使孙宝琦首次建议,清朝实行立之行之举。其余总督相继奏请立宪,于是改定内外官制,设资政院,咨议院等立宪制基础,但所办之事不伦不类,人民依旧觉得失望,即行立宪和预备立宪成为朝廷和人民的重点。围绕这一争论,朝廷下诏九年为实行之期。德宗和那拉后死后,期限缩短,1913年开设国会,此时的朝廷对立宪毫无诚意,政治也很腐败,出现了主张中央集权制的言论,实际上并未懂得集权的意义,对人民的压制导致革命运动一发而不可遏了。
第二十二章清代的制度
清代制度大体沿袭前朝。
宰相(内阁)只管政治,议政王大臣奏议军事。世宗时设立军机处,以后相沿未撤,全力超过内阁。六部长官满汉并置。吏、户、兵、刑尚侍之上有管部大臣。另外有理藩院(管理蒙古),都察院,左都(副都)御史满汉并置,右都(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兼衔。外官:督、抚成为常设机关,属于布、按两司的道自成一级(督,抚,司,道,府,县几乎成为五级)。和外国交通后,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改为外务部,后来又增设督办政务处。1906年设为十一部:外务,吏,民政,度支,礼,学,陆军,农工商,邮传,理藩,法。革命的一年,增设海军部和军咨府。其他外官的改设也都有变化。但在青海、西藏始终未曾改制。
清代取士之制与明代相同,官缺分满汉,蒙古及汉军,包衣也各有定缺。1905年废科举,转行学校教育。
兵制有八旗、绿营之分,此后旗兵又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分,入关之后收编的中国兵谓之绿营。八旗又分为禁旅和驻防两种。湘、淮军在清兵制上是勇营的一种,此后改为新军,又改行征兵制,为常备兵。水师之制初时分为内河和外海。1862年创设新式海军,设海军衙门,以旅顺和威海卫为军港。
清朝法律沿袭明朝。《律例》不平等之处在于宗室、觉罗和旗人都有换刑,审判机关也与普通人不同。曾颁行《商律》和《公司律》,改审判机关为大理院,分三级,高等、地方、初等,但是未推行。
赋役实行明朝的一条鞭之制。丁税全是征银,地丁之外还有漕粮。关盐两税为大宗,盐税为引制,但引地和盐额如故。关有常关(延自明代)和新关(通商后增设于各口岸)两种,税率经协定。革命后关税收入存入外国银行,存在所谓关余的取用。厘金设局征收,其额系值百抽一。《辛丑和约》后,许裁厘后将关税增加至值百抽五,但未能实行。
网友评论